序章從未來到過去
2035年4月某日上午10時許,北寧,中南海最高統帥部。
“報告,緊急軍情。”機要秘書的全息影像出現在國家元首麵前的辦公桌。
元首啟動最高統帥部聯絡係統,最高統帥部成員的影像陸陸續續全部呈現出來。
“講吧。”元首嚴肅地說。
“特A級特工‘吳剛’已經暴露,他發回了重要情報。”機要秘書將一個儲存器放到全息節點,一個身穿美國將軍製服的金發碧眼的中年男子的全息影像出現在最高統帥部麵前,他雖然講述的是英語,但已經被同期傳譯翻譯成標準的普通話。
“元首,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向您彙報。就在剛才,參謀長聯席會議得到消息,哈尼總統已向國防部下達“撒旦”作戰計劃,太平洋時間19日18時整,駐防在東中國海以東洋麵的第十七、十八、十九航母編隊將同時發動核打擊,目標是我國的首都北寧市。現在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在調動各軍種進行“撒旦”作戰計劃第二階段的準備。”這時全息影像裏傳來了喧嘩聲。“切斷網絡!切斷電源!捉住克萊爾!”全息影像裏,克萊爾敬了一個軍禮,“元首萬歲!”話音剛落,他掏出激光槍自殺身亡,在雜亂的現場中,全息視頻戛然而止。
整個最高統帥部死一般的寂靜,大約3秒後,元首麵無表情地說:“我命令!”
“是!”總參謀長立即回應。
“我命令,第一、立即啟動涅槃計劃。”
“用什麼級別的彈頭?”
“沈陽級。”
“可是美軍艦隊裝備的隻是芝加哥級。”
“執行命令!”元首嚴厲地咆哮道。“第二、國安局立即派遣最精幹的人員務必在20分鍾內將劉潤新撤離出北寧,直接運往內蒙c基地。”
“第三、我宣布全國進入戰時狀態,最高統戰部立即撤離至c基地。…………”
在元首一條條地發布命令時,每個全息影像背後都傳來緊急的調動和實施的嘈雜聲音。
“執行命令吧!”
“元首,北寧市民不需要通知疏散?”總理憂心仲仲地問道。
“芝加哥級的有效範圍是地下500米,現在離爆炸還有不到30分鍾,時間趕不上了。”
“北寧有3000萬市民!”總理忍不住心裏的悲痛。
“如果有選擇,我想人民會選擇在瞬間死去。”
北寧市六環內擁堵的交通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許多堵在十字路口的司機都在紛紛報怨。
“咱們國家早已研究出反重力技術了?為什麼還沒有生產反重力汽車。”一個開著最新款寶馬的青年白領和旁邊的妻子報怨道。
“發明反重力技術的那個劉潤新,聽說還發明了可以轉換物質的技術,要是真有這種技術,那我就要一個拳頭大的鑽戒。”
“行,老婆,西瓜大的也可以。”
“爸爸!爸爸!你們看天上。”坐在後排座的女兒喊了起來。
一對年輕夫婦透過車窗看到原本寧靜的天空,突然出現了黑壓壓一片類似飛碟的飛行物。
“天哪!UFO!”妻子看到這麼多飛碟同時出現驚呆了。
“不象是,我看到有一艘最大的飛碟下麵好象印有國旗。”
“對,我也看到了,是五星紅旗。”女兒嬌滴滴地說。
“這些估計是軍方根據反重力技術研發的飛行器,這些當官的,隻想著擴充軍備,不想辦法解決一下老百姓的交通問題。”
在年輕人的報怨聲中,飛碟向北寧市不同的地方飛去,眨眼間已經分散到各個角落。
許多市民圍觀著眼前這個從天而降的“怪物”,荷槍實彈的軍人從飛碟走了出來,從各個建築物裏把需要保護的人護送到飛碟裏。
有位老大爺顫顫巍巍地問一個年輕威猛的士兵。“小夥子,你們坐的這個是飛碟嗎?這是要準備打仗了?”
“大爺,我在執行特殊命令,請您離遠一些,飛碟很危險,別傷到您。”
老大爺趕緊和其它人一樣,躲著遠遠地觀看。
幾分鍾後,北寧市市民發現分散在不同角落的飛碟都向西邊飛去,一時間密密麻麻的飛碟幾乎遮蔽了整個天空。
不少軍事發燒友興奮地對著天空指指點點,讚歎由於反重力技術而帶來的軍事飛躍。
最大的一個飛碟上,元首俯視著諾大的北寧市,一言不發。
同機的最高統帥部高級軍官、高級官員這時才漸漸地從這次突然的襲擊中緩過勁兒來,大部分軍官或工作人員的家屬此刻都在這座即將化為灰燼的都市裏。
“該死的美國佬,他們瘋了嗎?”一個正處於熱戀中的年輕軍官忍不住含著淚水報怨道,工作紀律不允許他通知自己的女友,更不可能幫自己的女友擺脫苦難。
更多的人選擇了沉默,美國和我國的決裂是遲早的事情,但是沒有想到會這麼快、這麼突然。
自從1986年紫菊革命以來,中國的擴張步伐越來越快,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統一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分設了東國省、爪哇省、天竺省,中亞自治區和西亞自治區。此後,雖然忙於進行各地叛亂的平複,但是國家總體上已經可以和統一美洲、澳洲的美國和統一歐洲的俄羅斯進行抗衡,特別是太空武器方麵,中國的空天飛機和衛星已占據太空力量的35%,加上俄羅斯的太空力量已經超過了原來的空中霸主美國。
原本三大國和保持中立的非洲、處於自然中立區的南極洲會保持很長時期的平衡,但是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國際間的科技競賽突然加劇。2020年,中國有一名科學家橫空出世,劉潤新領導的研究室發明了反重力技術,毫無爭議地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劉潤新又先後公布了物質自由轉換技術和基因安全移植技術,憑此獲得了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和2024年諾貝爾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