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因
上一講我們說了,《明史》裏記載張居正跟馮保所謂的兩處“勾結”的事實,其實都經不起推敲。事實上,我認為高拱的失敗,關鍵並不在於張居正有沒有跟馮保勾結在一起,而在於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他在某些細節上的疏忽。
這個細節上的疏忽,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禍從口出”。
高拱這個人,我們一再說過,心高氣傲,脾氣又急躁,心裏藏不住事兒,嘴裏也藏不住話。當時殷士儋嘲笑他的手下,還沒提到他呢,他就叫起來了,結果那位山東大漢殷士儋就是因為他說了話,才差點當堂揍了他一頓。高拱不接受教訓,碰到事兒還是忍不住要瞎說話。
說隆慶死的時候,高拱、張居正和一些大臣正在內閣的閣房裏等太醫的消息,突然聽到隆慶去世的消息,大家都哭做一團。這其中當然最傷心的莫過於高拱,他跟他那位學生隆慶的感情那可是不一般的。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要不是隆慶跟他這位高老師的感情這麼好,高拱也不至於會在政壇上這麼飛揚跋扈,同時還屹立不倒。
高拱傷心啊,隆慶臨死前托孤,按《明史》的說法是“憑幾執拱手,顧皇後曰:‘以天下累先生。’”那也就是說,雖然張居正也是顧命大臣,可隆慶昨天躺在病床上那是拉著高拱的手,而不是別人的手托孤的,這就算是把大明王朝的命運都交在高拱手上了。
這時候馬上要繼位的小萬曆不過才是個十歲的小孩兒,高拱覺得自己的責任極其重大,他即使肝腦塗地,也要報效隆慶。可隆慶現在一死,高拱激動了,一激動他就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大概是受不了這個打擊,高拱當時邊哭就邊喊了一聲:
“天啊,小皇帝才十歲,天下可怎麼治啊!這可叫我怎麼辦啊!”
那意思是說,我該怎麼樣才能替死去的隆慶守好這片江山啊!
要知道,這時候的明王朝,是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經濟命脈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了。高拱任內閣首輔以來,每天都疲於奔命,他對國家的形勢非常清楚,也非常擔心,所以這時候心憂國事,又傷心故主,說這番話純粹是一種感慨,並不代表什麼觀點。
可在大庭廣眾之下,說這樣不著調的話,雖然顯得你高拱要鞠躬盡瘁、勇擔重任,可別人會怎麼想呢?況且,馮保這時候已經憑掌印太監的職位提督東廠了,也就是掌握著特務機構了,所以高拱當時在內閣裏說的這句話,當天就傳到了馮保的耳朵裏。這下,馮保可有了把柄。
可高拱呢,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授人以把柄了。他還在那兒熱火朝天、自得其樂地搞他的倒馮運動呢。
從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七號隆慶病逝,到六月初小萬曆繼位,再到六月十五號這十幾天裏,高拱發動了全麵的攻勢來對付馮保。各科給事中、禦史、還有親高拱的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馮保,而高拱則親手在籌備改革行政程序的計劃,也就是要通過行政工作流程的改革,來剝奪馮保手中的權利。
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這麼多朝臣紛紛攻擊馮保,明眼人可以看得出來,大勢所趨,高拱必勝。高拱對此也滿懷著信心,他就等著十六號的朝會上,小皇帝當眾宣布他的改革計劃,然後他就可以驅逐馮保了。
事情往往是這樣,你覺得不太有把握的時候,反倒不一定做不成,因為你沒把握,反倒會把不利因素考慮得充分些。但你太有把握的時候,反倒不一定能成功,因為你覺得智珠在握、勝券在握了,你就會忽視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決定全局的因素。
此刻的高拱,就是這樣。
他覺得方方麵麵他都考慮到了,可他唯獨沒有考慮到兩個人的心態!
誰呢?
一個寡婦和一個孤兒!
而這個寡婦和孤兒又恰恰是能決定事情進程的兩個關鍵人物!
這兩個人就是小萬曆和他的母親李貴婦。
高拱沒有想過,這時候隆慶剛死,這對孤兒寡母,那就如同是驚弓之鳥,這時候你搞一場聲勢龐大的政治運動,不把她們嚇著才怪。她哪知道你們這些大臣之間的是是非非?這時候,誰在那兒跳得起勁兒,誰就是那個最可怕的人。
馮保看到形勢危急了,也摸清了李貴婦和小萬曆的心態,於是一付委屈的神態在李貴婦和小萬曆麵前說:“高拱就是不相信先帝立下的遺詔,表麵上是要驅逐老奴,實際上是要趁先帝不在了跟小皇帝叫板。”
李貴婦一聽這話可嚇了一跳,自己兒子才十歲,這個高拱則是前朝元老,當然極有可能會不把這個十歲的天子放在眼裏,這樣的話自己的孤兒寡母的地位可怎麼保?
當然,這位李貴婦還不像一般人那樣沒主見,她也不完全相信馮保的話。但心裏將信將疑總是難免的。
馮保看準了機會,在最後拋出了铩手鐧。他在關鍵的時候篡改了高拱的那句話,說高拱在隆慶去世當日就在內閣的閣房裏當眾喊過:“天啊,十歲的孩子,怎麼能做天子呢!”
而且現場叫東廠的人來指證。
高拱確實說過啊,雖然意思不一樣,但對這個“十歲孩子”的感慨那卻是板兒上釘釘的事實。李貴婦一聽,這還得了。她並不那麼了解高拱,但聽到有人說她兒子太小,那意思當然就是說他不適合當這個天子了。
馮保在最後又加了一小把火,他說根據調查,高拱還散布過這樣的言論,即萬曆不適合坐這個天子,而隆慶的弟弟、小萬曆的叔叔周王才適合,這個周王當初還跟隆慶搶過皇位呢,而高拱現在打算要重新立周王為天子。
這一下,李貴妃可嚇壞了,馮保這個謠造得可比較毒,李貴妃就是一個再冷靜的女人也坐不住了。不要說她坐不住了,旁邊那個十歲的小萬曆早就坐不住了,他覺得這個高拱實在可恨,甚至可殺,所以後來到了萬曆六年,作為一個平民的高拱死了之後,已經漸漸長大的萬曆還是恨意難平,就不準給他體麵的下葬,還是張居正反複求情之後,才鬆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