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這麼多天也不見她有個正經的名字,韓爸總是叫她“滿崽”,到要落戶了才想著要給她起個名字。韓爸想了很多個,想給她起名叫“香秀”或者“翠芬”,這些都非常符合當時女性的名字,有點俗氣,韓媽覺得不好聽便不同意這麼叫,其他人對於取名也沒有什麼講究。最終還是由家裏最有權威的外公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韓斅”,“斅”覺悟也,出自《說文·教部》。外公知道韓家人不想要這個女孩,他們思想封建愚昧,重男輕女,取“斅”字也是希望眾人可以從這種落後思想中覺悟過來,男女該是平等的,女孩也可以傳承下去。韓爸聽到這個名字也覺得挺好聽的,他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也知道老丈人給孩子取的名字自然是好的。“韓斅”通“含笑”,就給她取小名“笑笑”,知道她名字的人都是笑笑,笑笑地叫,名字有趣極了,也有點像是在逗她笑一樣。
韓媽坐月子期間,笑笑被喂的胖嘟嘟的,她的膚色也日漸變白,再也不像剛出生時那麼黑皺了。據說她剛生下來那麼黑是因為孕婦在懷孕期間阿膠梨膏吃多了導致的,這不怎麼科學。哥哥放學偶爾也會來外婆家看看妹妹,平時都是他奶奶獨自帶著他住在親生生父親的老宅,哥哥叫張琦,已經七歲在村小學讀一年級,村小學就在外公家的隔壁,他奶奶姓沈,也是一個死了丈夫的農村婦女。至於笑笑爺爺奶奶家的人從來沒有來問過,也沒說要把他們接回去的打算,可見他們是有多麼的重男輕女。但隨著孩子的名字起好,滿月也隨之而來,雞蛋紅糖這些賀品都是由外婆一手操辦,然後分發給親朋好友。但是笑笑的舅媽對此頗有微詞,她心裏認為大姑姐已經出嫁了還要娘家出錢出力來負責這些事情就很不好,礙於外公外婆的威嚴她不敢在明麵上多說什麼,隻能壓在心裏,平時對笑笑也沒有個好臉色,而現在作為一個嬰兒的笑笑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每天就是吃喝拉撒睡,做一個愛哭的小寶寶。
韓斅的戶口最終還是和她哥哥張琦落在了一處,都是在韓媽先夫家中。因為笑笑爺爺奶奶不肯接受這個女孩,韓爸作為第二個兒子,平時在家也沒什麼話語權,不敢和父母據理力爭,而韓媽作為出嫁女,也不好把孩子落戶在娘家,嫂子有意見。所以最終還是落戶在了張琦爸爸家——石崗村。出了月子之後,他們一家三口都搬到了石崗村定居,和張琦以及沈奶奶一起居住。重組家庭如果沒有處理好關係,矛盾也是很多的。沈奶奶和韓爸之間的矛盾,沈奶奶與韓媽之間逐漸惡化的婆媳關係,都導致了這個家庭注定不得安生。沈奶奶因喪父喪子對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也愛斤斤計較,一點也不喜歡幫韓媽帶笑笑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女,還總是喜歡挑韓爸的刺,家庭關係一觸即發。後來沈奶奶在她姊妹們的慫恿勸導下以五十一歲的年齡嫁給了鎮上一個早年死了妻子的赤腳醫生,直接就搬離了這個家。韓爸韓媽平時還要做農務,也沒什麼時間帶孩子,基本上都是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裏,等張琦下午放學回家就給笑笑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