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聖僧定計欲辭職(2 / 2)

唐吉德當總桶時,處處受蟈會牽製,有個瘋婆子天天彈劾他,還有無數媒體總在網上辱罵他。

但李世民呢,別說彈劾與辱罵了,隻要他下的命令不至於讓所有門閥士族一起掀桌,或引發天庭降罪,那甭管有多自私自利,一般都能馬上得到執行。

知道這些後,唐三藏計較起來。

如果取經計劃失敗了,李世民會怎麼想呢?

是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禦弟無需掛懷,回長安吧,我養你啊。”

亦或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個廢物和尚,辜負朕意,把他砍了!”

為此,唐三藏特意打聽了一下李世民這個人,發現他是非常在乎名聲的,尤其在弑兄之後,尤其注重“仁義”二字,還重用了前太子手下的能臣,以示心胸寬廣。

唐三藏認為,以李世民這個人設,加上外公宰相的身份,自己取經失敗應該不至於被判死罪吧,頂多也就是被他疏遠而已,沒什所謂。

那麼,佛教那邊會怎麼看呢?

他已經知道,這個世界除了佛教還有道教。在大唐境內,道教源遠流長,佛教則是在近五百年間才漸漸從西牛賀洲傳來。

這趟取經行動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為了宣傳佛教而上演的宗教作秀。

之所以選擇他去,可能是因為他地位高,長得帥,乃和尚中的頂流明星,自帶話題和流量。

事實證明,他的宣傳效果確實非常好,人都還沒走到玉門關,消息就傳遍整個大唐了。

由此看來,就算大唐還有其他的取經人,他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取經計劃失敗,觀音菩薩該不會真像猴子說的一樣,要殺人泄憤吧?

想到這裏,唐三藏又開始套路一眾官員,很自然地把話題引到了佛教,打聽觀音菩薩等佛的為人…不,是為神。

齋宴上,剛好有一位佐官是禮佛之人。

提到佛與菩薩,他一臉虔誠,說祂們慈悲為懷,濟世度人,絲毫沒有當著聖僧的麵故意拍馬屁的感覺。

據他說,出了玉門關便是西番哈密國境。那裏的人大多拜佛,尤其信奉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修建了很多觀音禪院。

至於觀音的性格,已經在稱號中充分體現,與猴子口中的描述不能說不同,隻能說完全相反。

“嗬嗬~”猴子變的小僧在唐三藏耳邊悄聲冷笑道:“這些凡人愚昧無知,連那娘們的麵都不曾見過,怎知她的心狠手辣。”

唐三藏對猴點了點頭,表示自己聽進去了,心中暗罵:

“他們說的話不能全信,但你說的話,我更加不信。”

轉念道:

“怎麼說也是神靈,就算我取不了經,也不至於非要殺我泄憤吧?

“難道,我在灰宮記者會上讓一條訓練好的狗表演叼盤,結果那狗不給麵子,害的我熱愛動物的人設沒立起來,事後我就要燉了它?這不至於。

“趁現在取經計劃剛開始,投入還不算大,我必須立刻退出,幫他們及時止損,這是最好的選擇!”

唐三藏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在玉門關內徹底“辭職”。

他已經有了一個計劃,那就是自毀“明星取經人”的身份,讓自己變得不再適合取經。

而自毀身份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聖僧嘛,隻要傳出醜聞,特別是悻醜聞,那消息絕對不脛而走,以最快的速度響徹大唐。

別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問就是——親身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