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再度駐陝(3)(2 / 3)

以中山軍事學校為中心的“軍校網”的建立與發展,對培訓各類軍政人才,提高官兵的軍政素質,增強部隊戰鬥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以中山大學為模式的革命熔爐

國民軍聯軍在西北的勝利,極大地推動了西北地區國共合作局麵的形成和工農運動的高漲。隨著西北地區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各類幹部的急需成了極為尖銳的問題。

為了解決西北地區黨、政、民各界對幹部的緊迫需要,迎接北方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馮玉祥決定仿照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在西安創辦一所正規的軍政幹部學校——中山學院。

這所學院,同中山軍校一樣,全校的各級領導職務和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共產黨員手中,實際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革命學校。

在中山學院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著名中共黨人有:院長劉含初、副院長兼總務長劉子洲、教育長徐夢周、總隊長任敬齋、總務科長呼延震東,學員大隊和中隊領導職務,也由中共黨人擔任。

學院下設四個學習班:軍事政治運動班、農民運動班、婦女運動班和組黨班。學員大都是西北尤其是陝甘各地國共兩黨組織保送來的革命青年。學院創辦之初,學員就近700多人。

學院各班次均開設專業課、政治課和軍事訓練。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是統一編寫的,主要有:《社會進化史》、《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狀況》、《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不平等條約》、《三民主義》與《農民運動》等。此外,學院還給各班級發放馬列著作和科學社會主義書籍,訂購了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和《中國青年》期刊。因此,革命書刊在學院師生中廣為流傳,極大地提高了師生們的革命覺悟和政治思想水平。

學院還經常邀請一些擔任領導職務的中共黨人來講課或做政治軍事報告。其中有:劉伯堅、鄧小平、潘自力、劉繼曾、魏野疇、楊明軒、李子洲、錢崝泉等人。

由此可見,中山學院已成為中共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又是鍛煉與造就軍政人才的熔爐。中山學院培養出來的各班學員,遍布西北各省,為推行西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它同西北黃埔——中山軍事學校堪稱軍政“姊妹學校”。

對西北地區的開發

馮玉祥東進陝西時,西北各地遭戰亂破壞已到極點。為了迅速改變這種麵貌,使陝甘等地盡快從荒亂中複蘇,人民可以得到休養生息,並為出師潼關準備必要的物資條件,馮玉祥先後采取一係列措施,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地方建設。

清理西安城內戰爭遺跡,恢複古城風貌。西安解圍後,遭受戰爭破壞的痕跡相當嚴重,西安城內一派狼藉。馮玉祥每日“往來城中東北與西北的角上,沿途所見,最觸目的就是肮髒汙穢”。

馮玉祥:《我的生活》(下),第550頁。

城內許多陽溝,深達一二丈,由於長期無人過

問,加之戰爭的破壞,垃圾和臭水甚至死屍腐爛發黴,嚴重地汙染著古城西安。為此,馮玉祥心憂如焚,他深知人口如此集中稠密的西安城,如不能及時清除這些垃圾,不僅嚴重影響數十萬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而且一但病疫大肆傳染,駐紮西安城內各部隊戰鬥力必然受損,這無疑將會給西安軍民帶來第二次災難。因此,急需進行清除,給古城西安還一個清潔、文明。

馮玉祥和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於右任商議,動員全城軍民參加公益性的清掃公路、清除陽溝淤泥垃圾的活動,並向全城公布倡議書。馮、於的倡議立即得到社會各界讚成,大家均認為這是件十分有益的事,不僅能清除街上的垃圾,而且是革除國民不良社會積習的良策。

在全城上下機關、部隊、學校、居民參加的上街清掃衛生的那一天,馮玉祥和於右任一大早便來到街頭,人們看到馮玉祥穿著粗布軍裝,裹著綁腿,足登一雙黑布鞋,一副士兵打扮。

清掃勞動中,馮和於“同抬垃圾筐,滿街清掃”。

馮玉祥:《我的生活》(下),第550頁。

他們一位是威震四方的將軍,一位是滿腹經綸的國民黨元老,經過他們這樣的示範,西安城內立即掀起了一場全民動員,清除垃圾汙穢的熱潮,上至省府官員、國民軍聯軍的將領,下至普通百姓,都以參加清掃為榮,個個精神煥發。在馮玉祥的倡導下,這樣的“大掃除曾舉行數次”。馮玉祥還曾設想垃圾造肥的辦法,變廢為寶。即將垃圾汙穢送到城外田地,先焚燒後將灰燼作為有機肥,化害為用,一舉兩得,並要求人們經常照此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