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信徒一看,著急極了:“這怎麼得了!我上好的沉香都被其他信徒所供奉的菩薩像吸光了,我的觀音菩薩一點也嗅不到我特地為他準備的香供養。嗅不到香火,菩薩怎麼會靈光呢?我得想個好法子,不能讓其他的信徒揀了現成的便宜。”
他想又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找到一條透明的吸管,一頭接在環香上頭,一頭綁在白瓷觀音菩薩像的鼻頭,開心地說:“如此一來,別的菩薩像再也分不到一杯羹,我的菩薩終於可以專享我的香供養了!”
這樣一來,雖然觀世音菩薩像可以獨自享受幽幽的沉香供養,但是一個月的交替蒙熏,硬是把原本白白淨淨的鼻子,熏成了黑乎乎的鼻子。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拜佛有不可偏廢的禮儀規矩,但是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虔敬。如果固執形式,一味地做表麵工作,便不能與真理相契合,隻有離佛道越遠了。對於我們平常為人處事來說也一樣,不能光注重形式,本質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對已有的東西要負有責任有位中年人,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非常沉重,生活壓力太大,想要尋求解脫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禪師求教。
禪師給了他一個簍子要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條坎坷的道路說:“每當你向前走一步,就彎下腰來撿一顆石子放到簍子裏,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感受。”
中年人就照著禪師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簍子裝滿石頭後,禪師問他這一路走來有什麼感受。
他回答說:“感到越走越沉重。”
禪師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背負著一個空簍子。我們每往前走一步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因此才會有越走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問:“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人生的重負呢?”
禪師反問他說:“你是否願意將名聲、財富、家庭、事業、朋友拿出來舍棄呢?”
那人答不出來。
禪師又說:“每個人的簍子裏所裝的,都是自己從這個世上尋求來的東西,一旦擁有它,就要對它負有責任。”
我們往往感覺到負擔越來越大,是因為我們得到的多,想得到的還很多。既然是自己得到了又不願再失去的東西,或是還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就必須對已得到的和想得到的東西負有責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減輕人生的重負。
之所以被別人看重,往往隻是因為有用處有一家人很窮,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下雨了房子就漏雨,而他們隻能用一個破瓦盆來接水。家門口用來擦鞋的墊子也是一條髒兮兮、皺巴巴的麻袋。雖然沒有破,但麻袋還是為此覺得自己既卑賤又可憐!它難受極了,整天無精打采地匍匐在地上。
突然有一天,那家窮人暴富了。他們的錢把家裏所有的容器都裝滿了後還有一大堆。主人把麻袋也撿回了家,把它洗得幹幹淨淨,裝進了不計其數的金幣!
從此,裝滿了金幣的麻袋再也不用待在門口被別人踩來踩去。現在,它住在一個寬敞的大鐵箱子裏,風吹不著,雨淋不到,蒼蠅也叮不著,享受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每有主人的朋友來拜訪,主人就會打開鐵箱,指著麻袋說:“瞧,我的寶貝!”那些人就會盯著麻袋,麵露羨慕之色,不停地喊著:“天哪!天哪!”沒有朋友來時,主人每天也要花許多時間摟著麻袋,一邊撫摩著麻袋,聽著裏麵金幣撞擊的聲音,一邊喃喃地說:“哦,我心愛的!你是我的希望!”
久而久之,麻袋變得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了,經常口出狂言,說這個不好,罵那個不是。奇怪的是,不論麻袋說什麼,說得對不對,別人總是對它笑臉相迎,點頭哈腰,連連稱是。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段時間,後來,麻袋裏的錢開始慢慢減少了,主人和麻袋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再也沒有朋友來欣賞它讚美它了。
直到有一天麻袋裏的金幣一個也不剩了,原來,主人破產了,這家人又成了窮人。麻袋又重新被丟在門口,人們在上麵擦鞋或者蹭腳底下的泥。
麻袋很痛苦,它問佛陀:“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佛陀隻回答了兩個字:“用處。”
這時候,麻袋才明白自己是因為什麼被主人看重的,又是因為什麼它的地位一落千丈的。
有的人在借著別人的光發亮而不自知,並且還很洋洋自得,這樣的人就是沒有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錯把別人的榮耀當成自己的了。當一個人被別人看重的時候,不是因為別的,往往隻是因為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