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宋柴氏丹書鐵券(2 / 2)

“孫老師,這就是我說的,家傳寶貝!”

我聞到一股濃烈的鐵鏽味,通常,墓葬內的鐵器生鏽百年後,才會產生這種難聞的氣味。

柴老伯不由分說,雙手顫抖著,把報紙打開。

那是一本“鐵書”,長度一尺,寬度七寸,厚度半寸。

我眼前一亮,古代人製作“鐵書”,唯一的用處就是“丹書鐵券”。

“這東西你想賣多少錢?”

“十萬。”柴老伯伸出了一隻拳頭。

如果是丹書鐵券,賣十萬就虧死了。

當然,如果是贗品,連十塊錢都不值。

孫沉香把報紙包接過來,答應對方,可以去小馬路幫忙問問,那位柴老伯就一身輕鬆地離開了。

我先問殯儀館那邊的事,孫沉香滿臉都是感激。

原來,萬通海、萬小龍、金浩、周良、周群峰都去過殯儀館,吊唁趙蒹葭。

他們聊到墓地的事,金浩告訴周良,選最好的墓地,多少錢都不在乎,隻要天哥滿意就行。

“天哥,我母親一生節儉,從不鋪張浪費。墓地的事,普普通通就行。”

我歎了口氣,人生在世,生與死最重要。

墓葬這事,關乎家族興衰,馬虎不得。

孫沉香不懂,才會這樣說。

“你不用管了,看好孫和尚,他心情悲慟,容易爆發。”

剛剛,孫沉香隨手把報紙包放在飯桌上,現在,屋裏全都是鐵鏽味。

我再次揭開報紙,觀察這部“鐵書”。

書的正麵有字,都已經鏽蝕,無法分辨。

現在,我隻能憑著鏽味,判斷它是丹書鐵券。

要想確認,就得找地方進行酸洗——那其實也不好,鐵鏽去掉,變成新東西,就不是文物了。

再說,如果鏽蝕過重,酸洗完成後,連古董本身都融化了。

我和孫沉香同時出門,她收拾東西回殯儀館,我去二馬路,找關明珠。

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現在是關翠濃的坐館,有了好東西,當然會照顧她的兩個妹妹。

丹書鐵券意義非凡,關明珠是個識貨的人,一打開報紙包,她的眼睛就亮了。

普通人鑒定鐵器,得揭下幾塊鏽片,用酸或者堿來識別。

我沒想到,關明珠年紀輕輕,不顯山不露水的,對於這種文物,也有極深的認知。

“葉先生,多少錢?”

她是個合格的生意人,不管誰帶來的文物,都是生意,不是人情。

“還是你開個價吧?”

關明珠把報紙包放進一個三尺見方、兩尺高的玻璃箱子裏,按下電鈕,玻璃箱就開始緩緩轉動。

這是一個光學天平,在轉動中,稱量它的重量,做出判斷。

鐵的密度很高,如果中間造假,就會在重量上體現出來。

五分鍾內,玻璃箱停止了轉動。

關明珠眼中,出現了淡淡的光芒。

我明白,如果丹書鐵券是真的,她第一手拿過去,就會成為鎮店之寶——最起碼,在汴梁城,還沒有一部真正的丹書鐵券。

剛剛那位老伯姓柴,似乎也跟丹書鐵券對得上號。

“葉先生,謝謝你,把這麼好的東西送到我這裏來——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