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小鎮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地理優勢優越,土地肥沃,是金州市的糧食基地。以長江為主要交通樞紐,沿江有3個碼頭,2個碼頭是貨運碼頭,一個碼頭是新建沒有多久的專門的行人碼頭,陳然今天下船的碼頭就是春節前才投入使用的人行碼頭。
小鎮人逐長江碼頭而居,翻過10多米左右高度的江堤後,就是下堤坡的路了,下坡的江堤坡的路走完就進入小鎮,鎮搬運站就是堤坡下來的第一家單位,這是小鎮目前效益最好的企業了,小鎮每天的各種生產工具、百貨商品都是經過貨運碼頭卸裝下來,每天都能看到小貨車(汽車)、獨輪車、板車,牛馬等牲畜進進出出,工人們忙個不停。
後麵依次就是郵電所、衛生所、幼兒園、小學、劇院、百貨、副食、飲食等等單位。間雜著一些民居。
江堤下來後大路分岔成了兩條,一條就是小鎮最熱鬧的地方,小鎮的商業區基本上就都彙集在這裏;百貨公司的百貨商場,副食品公司的副食店,物資公司的商店、都在這裏,包括幾家國營的飯館、新華書店等等店鋪。
另外還有一條路就是一條老街,名叫鶴鳴街,據說當年這裏是長江的一個沙洲,有仙鶴長居於此,後來幾經滄海桑田這裏成為了人類的居住地,所以小鎮之前有一個鎮名叫“鶴穴”後來幾經修改名為“江北”名字的意思就是長江以北的小鎮。
鶴鳴街就是小鎮原住民的居所,一條長街,清一色的青石板街道,兩旁都是民居。這鶴鳴街很有名氣,據說明朝時期有位大官就是出自鶴鳴街,回家省親時當時的縣官為了拍他的馬屁特意修建了這條街道,隻是時代久遠,傳說也就成了傳說,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或者印記之類的可考之物了。
小鎮的建築很有特色,一色的白牆黛瓦,有的家戶人家還有鬥拱飛簷,裝飾上一些動物,鳥獸都有。也有一些泥巴加青竹紮的牆壁,屋頂就是茅草糊泥蓋上的了,那是一些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的住房。不過外牆上政府也刷上了白色,乍眼看起來和其他的房子外觀沒太大區別,隻是屋頂的顏色就是泥土色調了。
這段路大約兩裏後,路麵逐漸寬了一些,還是青石板的路麵,比之前的路要寬了一倍,前麵就是小鎮與長江的接壤口周家閘,長江水由周家閘進入小鎮,灌入小鎮的唯一的一條河流內金河,內金河可以說是小鎮的母親河,內金河的水圍繞著小鎮滋養著小鎮,因為和長江對流,所以河水清澈碧綠,小鎮3萬多居民逐河水而居,也以內金河水為家庭用水,一到夏天小鎮的大小爺們都會在內金河裏洗澡捉魚。
周家閘隻是鎮內的閘口,負責江水的引入;長江與內金河的對流處是在江堤上另外的三個閘口,每個閘口都有主要的職責,周家閘是小鎮最早的一個閘,早期主要負責內金河與長江的對流,後因年久失修而閘口處建滿了民居而慢慢的失去了主要的功能;周家閘的命名是以小鎮大戶周家出資修建而命名,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曆史了,如今的周家在小鎮依然有大量的族群,但是已不複往日的氣派了。
周家閘上麵有一座橋,鏈接了閘口和小鎮,這座橋叫周公橋,也是周家興建的,橋麵大約20米,是一座拱橋,橋麵上整齊的5排青石板,一級級的整齊排列,橋長約100多米,橋邊護欄上的石柱上左右有36隻小獅子,不過經過歲月的風雨已經隻見其型了。
走過周公橋,算是進入了小鎮的新城區,這裏居住的大多數都是外來戶,這裏的外來戶是指解放以後遷入小鎮的居民,到現在也有幾十年了,比起周公橋以東的那些幾百年前就在此居住的居民自然就是外來戶了。
這些外來戶占了小鎮居民的一大半,幾十年下來已經和小鎮原住民混為一體,相對於周公橋以東這裏的居住區顯得要整齊一些,大多是磚瓦房也有一些泥土房,分列在青石板路的兩側,建築卻沒有了那麼多的古色古香。紅磚青瓦是現在的標配,不過陳然自己還是很喜歡橋東邊的白牆黛瓦的老派建築。
鎮政府就在周公橋西邊大約5裏的地方,也是前兩年才修建好後從東區搬遷過來的,建築比較新式,大院裏麵是三棟五層的樓房,這是小鎮磚瓦結構的唯一的新式五層小樓了。
陳然家就在鎮政府大院裏,和夏豔豔家住一棟樓,在不同的單元,都在三樓。
三人從江堤上下來,走到周公橋,夏豔豔停下腳步看著橋下清亮的河水,好像決定了什麼事情似的對小楠說,小楠,你先回去吧我有話要對陳然說。
小楠抬頭看向陳然,陳然點了點頭,小楠笑了笑,好吧,不過你要早點回來,媽今天燉了雞湯等你回來喝。
陳然笑著答應了,看著小楠走了,邁步靠近了夏豔豔,伸手在豔豔肩膀上提過書包,背了那麼遠了,肩膀酸了吧。
夏豔豔沒有拒絕,隻是搖了搖頭,抿著嘴笑了笑。她是聰慧至極的人,知道陳然是心疼自己,心中一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