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一次正立娛樂公司投拍的《一起又看流星雨》算的上是一大製作了!為了能把《流星雨》係列打造成為一個經典,正立娛樂公司投入5000萬人民幣來製作這一部電視劇。
到了開始拍攝的時候,無數的廠家來到正立娛樂公司總部,想要在《一起又看流星雨》裏給他們的商品打廣告。這就是後世的植入廣告。
所謂“植入式廣告”,是指,把產品及其服務具有代表性的視聽品牌符號融入影視或舞台產品中的一種廣告方式,給觀眾留下相當的印象,以達到營銷目的。
植入廣告在現今,並不算一個太陌生的詞,後世的時候,這個詞更是泛濫到無與倫比,比如《鄉村愛情故事》成了雪佛蘭家族新車大聚會;隔著熒屏,《杜拉拉升職記》也能讓人聞到麥斯威爾咖啡濃濃的醇香;《一起來看流星雨》劇中長達8分鍾的汽車廣告,打破了廣告在植入時間紀錄;而《佳期如夢》中的一張“史上最牛廣告植入劇照”上,手機、洋酒、食品等品牌比照片中的演員還要出風頭。而《非誠勿擾2》更是登峰造極,20個廣告給片方創收6000萬。
中國影視劇產業鏈薄弱,票房是主要的收入途徑。馮小剛曾說:“植入會長期存在,因為這是中國電影產業中的一環。它讓我們可以繼續做電影,不然電影就死了。如果所有人都不看盜版,植入廣告就不存在了”。影評人周黎明認為,盜版對電影收入會產生很大影響,而“植入廣告是最能抗擊盜版的一種方式”。甚至電影主管部門也曾表示:盜版現象的猖獗使製片方減少了對後期發行階段的贏利預期,隻能將這部分損失轉移到前端的製片環節——植入廣告成為主要手段。
拍電影需要錢,但好電影更需要個性。當廣告植入純粹以一種“回收電影成本”或“降低電影成本”的姿態出現在銀幕中時,它的生命”之路估計也越來越短了。廣告植入本身沒錯,錯的是電影為了自己的利益硬生生地塞入了私貨,這些私貨破壞了電影本身的品質,影響了觀眾的觀感。僅僅四五年時間,中國電影的“廣告植入”已經從“蹣跚起步”演變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一次來正立娛樂公司的有神馬統一集團啊!神馬寶潔公司旗下的飄柔啊!神馬上海大眾的大眾汽車啊!神馬可口可樂公司可口可樂啊!應有盡有。
而正立娛樂公司高層看到電視劇還沒有拍攝就有人送錢來了,真是高興的爽歪歪。於是二話不說就同意了那些廠家的意見。
現在還是20世紀,正是電視廣告由盛轉衰的時候。要知道,到了21世紀,媒介環境複雜且投放成本加大,使得廣告的效益呈下降趨勢。以國內電視媒介的情況為例,從1978年的32家電視台,到2002年的330多家電視台、2200多個電視頻道,電視頻道和節目播出時間的劇增加速了受眾的分化。加上電視媒介贏利模式單一,90%以上的收入來自於廣告,各電視頻道紛紛以增加廣告時長的方式維持收入增長,廣告發布環境日趨複雜、環境噪音增大、廣告接觸率嚴重下降,形成了廣告擁堵的局麵。
與媒介環境複雜相適應的是,受眾在廣告轟炸下,顯示出愈來愈明顯的離心傾向和逆反心理,充滿對廣告的不信任感,對各種營銷信息表現得越發麻木和冷漠。具體表現為對廣告的逃避和不專注。電視甚至呈現出類似於廣播的“伴隨化接收”傾向,報紙出現了“讀報讀半截”的現象,而網絡廣告一方麵沒有發揮其“互動”的特性,另一方麵又受到技術性和習慣性阻截,這使得大量的廣告媒介投入浪費。廣告的強製力與吸引力喪失,導致品牌與消費者的有效接觸依賴於轟炸式投放,繼而再次加劇了受眾拒絕與逃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