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不久,看見父親下班回來,父親是一個煤礦工人,當他把帽子摘下,許凡發現他的頭發已經白了一半,是的,他已經準備六十歲了,依然為這個家奮鬥。
關於感情排列順序,有人說親情、友情、愛情,也有人說親情、愛情、愛情。但有一點確認的是,親情永遠排在第一位,因為血緣關係無法否認,親情永遠是我們生命中最難忘的。
父親是個普通的工人,在很小的時候,對他的印象主要是上倒班,什麼時候回家總沒有一個準確時間,回到家也很少說話,那時候教育的責任更多的壓在母親身上。
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父母的作文,許凡想了很久,對於父親,隻是感覺他工作是一個老實的老黃牛,回家說話很少,隻是看下電視而已,最後選擇了更容易寫的母親作為選題來寫。
五年級的時候,學校開展早餐行動,要求每個學生交一定費用,集體在食堂飲食。許凡知道家裏經濟條件不怎麼想,擔心家人不同意交費,但看到班上很的多同學在交錢後,熱烈的討論以後終於可以在學校不用挨餓,享受早餐的情景。過了兩天,還是去問父親要錢,父母聽後詢問:“是必須要交的錢嗎?”許凡說是自願的,主要是學校擔心學生早上吃不飽而弄的早餐。父親沉思很久,緩慢的說:“那叫不交了,早餐你早點起來,多點吃就好了,沒必要花多餘的錢。”許凡聽見後,看了父親很久,終於還是扭頭離去。
從那以後,許凡就經常對父親有種抱怨。不久學校組織去西光山秋遊,天氣很熱,去的地方很遠,而且是步行來回,一想到來回的吃喝問題,許凡就感覺到有點失落。父親聽說許凡要去步行到比較遠的地方秋遊的時候,馬上掏出兩元錢給他,在90年代初期,兩元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了,那時候冰棍還有7分錢的。拿著兩元錢的許凡驚喜的望著父親,父親笑了笑,對許凡說上次沒得吃早餐失望了吧,不過那是長期多花的錢,爸爸不好給,這次是一次性的秋遊,爸爸怎麼都要你開心一回。看著父親可親的笑容,許凡的眼淚在眼睛裏不停的打滾。父親是一個不懂表達,隻會默默付出的一個人。
高中的時候,他隻去過學校看過許凡一次,給許凡和舍友買了一些水果,讓許凡好好學習。但是每當看到宿舍裏自己天藍色的木箱,許凡就想起父親的好,那是父親擔心他的東西丟失而特地花了幾天時間幫許凡弄的,雖然不是很漂亮,但那是他親手做的木箱,哪怕前世過去了十幾年了,它依然靜靜的放在許凡的房子裏麵。
給許凡印象最深的是前世父親陪去讀大學的第一天,那時候第一次去桂城,從桂山出發,轉龍城站到達桂城,天氣很熱,到了桂城市中心,學校送新生的接送點人山人海,擠進校車馬上汗流浹背。注冊的時候要求交現金,但是學校前麵的農行排滿了上百人,父親堅持自己排隊,許凡隻好去買些冰棍幫他解暑。那一次等了整整1個半小時,是他這輩子等待取錢最久的一次,看著父親等待的背影,許凡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不一樣的父親,一樣的父子情深。晚上住進宿舍的時候,都是單人床,父親打算到對麵空床鋪休息,許凡想多買張席子,父親覺得浪費堅決不肯,晚上望著他靜靜地睡在木板上麵,許凡更感到父愛的可貴,默默付出,不容易發現,卻讓他感動震撼。
常回家看看是必須的,哪怕工作再忙再累,一年甚至一個月抽時間回家看看父母。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並不需要子女送什麼好東西,隻需要經常回去看看他們,和他們聊聊天,敘敘家常就行了。有時候,許凡為自己年輕的時候,經常和父母爭執而感到後悔。每一次回家看到父母日漸花白頭發下那開心的笑容,覺得自己勞累奔波幾個小時都是值得的。在孝順這方麵,古人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多典範,“父母在,不遠行。”也許在當今社會,大部分人都很難做到這點,但是有時間回去多看看父母還是可以做到的。
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感到無比的幸福。但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長大了,更應該主動的去關心年老的父母,畢竟父母會慢慢老去。在父母在時多孝順勝過一切,這樣也不枉費父母對我們用心良苦的養育之恩。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鬆的樣子。微笑著說回去吧,轉身淚濕眼底。”每當許凡聽到筷子兄弟的《父愛》這首歌,總想到父親那高大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挑起自己另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