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鏖戰淞滬——遷都(二)(1 / 2)

PS:手機傳的,問題不少,請見諒!

“十九路軍在上海真的能守得住嗎,我已經也見過十九路軍的一支部隊,他們軍容不整,裝備低劣,說實話,實在有些,有些寒酸!”這就是在自己人麵前,在外人麵前宋美齡是絕對不會說出這種話的。

“師母有所不知,在這副寒酸相背後,十九路軍卻有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強悍戰力。早年北伐戰爭期間,第四軍從廣東一路打到河南,號稱‘鐵軍’。其實第4軍參加北伐的,隻有第10師和第12師以及葉挺獨立團。十九路軍就是“鐵軍”中第10師的正宗傳人。”

範傑一臉回憶的說道:“其中固然有共*產*黨的原因,但是十九路軍的勢力是絕不容小覷的,十九路軍戰鬥力到底有多強,他與紅軍的戰績是最有說服力的。江西紅軍三次反圍剿時,當真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被紅軍逮住突襲的****部隊,幾乎沒一個能全身而退的。而唯一一個能和紅軍打成平手的,就是十九路軍。

高興圩一戰,十九路軍和紅軍激戰一天一夜,紅軍和十九路軍各傷亡兩千多人,紅軍兩位師長戰死,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校長在評點第三次圍剿紅軍時國府各路大軍時,就把第十九路軍列為戰鬥力第一,而後來起義參加紅軍,被改編為紅5軍團的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也隻能屈居第二。”

“那第一軍諸部呢?”宋美齡饒有興致的問道,她對十九路軍的戰鬥力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

“第一軍諸部現在都沒有在江西與紅軍作戰過,胡宗南學長的第一師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師’的,戰鬥力自然不弱。”範傑可以看出宋美齡露出了些微的不滿與不自在,心裏明白他給胡宗南上的這點眼藥成功了。

“我們第二師也是一路從中原大戰廝殺出來的,有一段時間局勢對我軍不利,諸部退卻,隻有我們第二師能夠堅守陣地,抗住了西北軍的反撲,那時候的西北軍可不是什麼第二十六路軍能比的。”範傑自信的說道,第一師和第二師向來都看對方不順眼,尤其是胡宗南這人從不知節製,在黃埔諸生中一向囂張跋扈慣了。

“再說第十九路軍,之所以被稱為‘鐵軍’,沒有出色的‘獅子’領頭,那肯定也成不了‘鐵軍’。‘鐵軍之所以北伐所向披靡,領頭的就是這樣的獅子。

當年北伐,黨內的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曾這樣評述“鐵軍”將領:‘張向華之蹈厲無前,陳真如之指揮若定,蔣憬然之謀定而戰,葉希夷之勇冠三軍,黃禦行、蔡賢初之立馬疆場。’

張向華就是12師師長張發奎,他後來成了汪精衛反對校長的重要將領,此時已經打光了老本,成了軍人政客。黃琪翔(黃禦行)則當了第三黨領袖,和已經出國的鄧擇生是一夥的。葉希夷就是名將葉挺,不過這會他正遊曆歐洲呢,此人不但黃埔諸生,就是校長也是極為佩服的。”

說道這裏範傑停頓了一會,記憶中葉挺的印象似乎從模糊中清晰過來,略微甩了甩頭,思緒重新集中了一下,範傑接著說道:“剩下的三位,陳銘樞(陳真如)、蔣光鼐(蔣憬然)、蔡廷鍇(蔡賢初),此時全在十九路軍,有個不是很準確的類比,三個人頗有些劉關張的關係。

三個人中,陳銘樞是劉備,他對十九路軍有著絕對的掌控權。因為整個十九路軍,就是當初由陳銘樞任師長的北伐軍第10師發展而來,幹部基本上都是陳銘樞提拔而來,說十九路軍是陳家軍其實也並不為過。所以,不管陳銘樞在政治上如何站隊,返粵離粵,十九路軍都能跟著陳銘樞的指揮棒走。

而蔣光鼐則類似於關羽。說起來,蔣光鼐比陳銘樞還大兩歲,論年齡絕對是三個人中的老大。但是在十九路軍團體中,蔣光鼐卻一直扮演著第二把手的角色。陳銘樞當師長,他就是副師長,陳銘樞當軍長,他就是副軍長。蔣光鼐和陳銘樞同是廣東陸軍小學出身,又是在陳銘樞的介紹下加入的同盟會,兩人風風雨雨二十多年,一直站在一起。說起來,蔣光鼐擔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是最高指揮官,但實際上,蔣光鼐卻忠實的尊奉著陳銘樞的指令。

而蔡廷鍇則更像張飛,當然,蔡廷鍇沒有張飛那種豹眼環睜,喝斷橋頭的威猛造型,乍一看,蔡廷鍇瘦瘦高高,更像根電線杆,並沒有多少威風。但是這個三人組合中,與十九路軍未嚐稍離,每戰必與的,卻正是這位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