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路軍其他兄弟部隊,不管是78師還是60師,上來的第一仗總是能打出威風,贏得美名。可作為19路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師,61師上來這幾天,跟日本人接觸小戰鬥不少,沒占到什麼便宜不說,如今第一次上規模的戰鬥,又被日本人一舉突破有河流作為屏障的既設陣地。
61師從上到下,臉上都要火辣辣的了。
臉最擱不住的,當然是61師的最高長官張炎了。因為61師師長毛維壽因病不在職,身為副師長兼122旅旅長的張炎就成了61師此時的當家人。
張炎是廣東湛江人,但他卻出生在越南,甚至他的母親也是越南人。10歲的時候張炎才跟父親回到中國,年幼的張炎當過倒茶的茶館小夥計,做過苦力,苦日子過不下去才投奔堂兄所在的粵軍。
此時的張炎剛好30歲,正是中國人的而立之年,別看歲數不大,他在軍中卻很有威名。19路軍在高興圩與紅軍的生死之戰,蔡廷鍇親自率領固守高興圩的5個團被彭de懷的紅三軍團打得幾乎全軍崩潰,而張炎指揮的6個團卻打敗了林biao的紅一軍團,殺回高興圩,把19路軍從總覆滅的邊緣中救了回來。
青年得誌,張炎和他的61師自然很有王牌軍的自我感覺。
可這回,紀家橋陣地沒幾個小時就丟了,偏偏被打垮的9連還屬於他張炎的看家部隊,兼任旅長的61師122旅。於公於私,張炎都坐不住了。
此時的敵情已經非常嚴重,日軍第14聯隊第2大隊渡河奪取紀家橋之後繼續向北前進,又奪取了122旅第6團設置炮兵陣地的姚家灣,之後又突進奪取了鍾家宅,短短幾個小時,連續攻下三個大的居民點,成功地在蘊藻浜北岸建立了一個橋頭堡。
一旦被日軍穩住陣腳,守住這個橋頭堡,則蘊藻浜防線將失去河流依托。身經百戰的張炎深知厲害,他迅速抽調全師的力量組織反擊。
丟掉的陣地都屬於122旅第6團3營的防區。首先頂上來攔截日軍的,就是3營營長李榮熙。哪裏丟掉的,就要從哪裏找回來。
李榮熙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中國隊第20期,和翁照垣旅長是同屬於騎兵科的同學。麵對昔日的兵學老師,李營長帶著兩個連就迎頭衝上,從西麵死死纏住突進的日軍,聞訊趕來的第2營也從東麵趕來,一起夾擊日軍,雙方迅速在鍾家宅、姚家灣一帶展開激戰。
張炎也親自趕到前線,在離前線不遠的張家村設立指揮部,督軍反擊。為了加強打擊力量,到上午9點,第5團一個營也奉命加入圍攻,然而戰況卻非常不利。三個營官兵拚死衝擊,卻無法衝破日軍陣地。
11點,張炎又投入一個營,再次發起總攻,全線一起壓上。激戰到下午1點,兩小時奮戰之後,戰鬥卻還是沒有進展!
下午2點,天氣更加寒冷了,上午的雨雪天氣變成了大雪,來自南國的廣東子弟,在泥濘的水田中,趟過冰冷的河水,又發起了第三次全線進攻。
中國軍隊前仆後繼,舍死衝鋒,終於在下午3點多反擊奪回了鍾家宅。
然而,中國軍人們已經筋疲力盡。誰都沒想到,日軍一個大隊竟然是如此難打,投入整整一個半團的精銳部隊,在半天時間近乎連續不斷的強攻之後,還是無法將日軍趕回去。官兵們連早飯都沒吃就投入戰鬥,疲憊不堪,又凍又餓,最初的銳氣也被消磨了。
而且,這個地區屬於水網地帶,“細流縱橫”,部隊前進也很艱難,而日軍的火力不但強,配置也很精巧。中國軍人雖然舍生忘死,帶頭衝鋒的基層軍官更是傷亡慘重,但卻無法拿下姚家灣。
惡戰中,6團3營長李榮熙中校中彈犧牲,6團中校團附黃權也戰死沙場,6團團長鄭為楫也負了傷。
團營長死的死,傷的傷,進攻,也隻能停頓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