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數字怎麼玩,日本人在紀家橋的敗退是不爭的事實。
下元熊彌陸軍少將雖然把海軍罵得一無是處,但是輪到他指揮時,他犯的錯和海軍陸戰隊指揮官鮫島具重大佐是一模一樣,輕敵!
計劃的目標並沒有什麼不對,在蘊藻浜這條遲早會被中國人利用的河流對岸插進去一個釘子,肯定會有利於之後的交戰。而且選擇在蘊藻浜上遊突破,地段選擇上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但是,任何計劃都要有實力做保障。
和鮫島具重一樣,下元熊彌陸軍少將太小看中國人了。他用一個旅同時麵對中國人三個旅。整個旅團隻有4個大隊,而且他還必須確保張華浜碼頭的安全,能抽調出來進攻的部隊本身就不多,渡河的14聯隊第2大隊可以說已經很好的完成了任務,死守了差不多一天。但是下元少將卻根本抽不出援軍過河協同固守。14聯隊第2大隊白白陷入一場苦戰,隻能放棄辛苦奇襲獲得的戰果。這就是下元少將判斷出錯造成的。
反觀張炎等中國將領的指揮,這仗卻表現的非常不錯。尤其是在屢攻不克時,以手槍連偷襲敵後,成了點睛之筆。
但是再往下落實到具體的戰術層麵,能發現,61師雖然久經征戰,號稱鐵軍,而日軍沒有作戰經驗,但是從交鋒來看,日軍憑借更好的裝備和優良的訓練,在戰術對抗上占有更大的優勢。
這種優勢首先體現在裝備上,日軍強大的火力造成中國軍隊的重大傷亡,這個人盡皆知。而裝備的差距使得19路軍的戰術運用也受到很大妨礙。比如121旅為了支援蘊藻浜友軍,發起牽製性的進攻,不料卻遭到日軍反擊,就因為擔心日軍空襲,121旅預備隊配置離第一線部隊較遠,結果導致第一線部隊被重創,預備隊卻無法及時趕到,貽誤戰局。日本航空兵其實並沒有出動,但其空中優勢引而不發,照樣能為地麵部隊帶來支援。
而另一個則體現在訓練上,19路軍的總結中,多次提到日軍的技術出色。這種技術,第一體現在對武器的恰當使用上,日軍射擊,尤其是輕機槍射擊,非常精準,威脅很大。而日軍的射擊紀律也遠比中國軍隊好,基本不靠近不開火,不像中國軍隊總是距敵很遠就開火,既起不到殺敵作用,有白白暴露了火力點。此外,在工事構築上,日軍構築巧妙,而且速度很快,比方說這次敵前在蘊藻浜架橋,日軍竟然能成功,其工兵的速度和效率非同一般。
而再一個差距,則體現在戰術動作上。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中國軍隊的傷亡很多時候要遠遠大於日軍,除了裝備和技術保障,日軍的戰術更加聰明。就拿衝鋒來說,中國軍隊攻擊精神非常旺盛,衝起來就是“一往無前”,前仆後繼。精神可嘉,這種打法在火力普遍不強的國內戰場,確實很有鐵軍風範,也很有效果。但是在日本人的強大火力前,多打幾次這樣的衝鋒,你連防守的本錢都會被打沒了。
而反觀日軍,日軍的衝鋒更多是使用躍進的方式。按照日軍的操典,日軍敵前運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在敵人火力外的正常速度接近敵人,進入敵人火力區後快步,但不跑,保持體力。再接近,敵火威脅增大時,開始改為躍進。就是先尋找掩蔽部躲藏,然後火力掩護隊一起開火,分批躍進到下一個掩蔽部,每次躍進距離視敵人火力而定,一般最遠不超過五十米。如果敵人火力太強,則進行敵前作業,挖出射擊掩體,進而連成坑道。當坑道挖得離敵人足夠近時,突擊步兵才一起在火力掩護下進行盡可能距離短的衝鋒。
戰爭,絕不是僅僅有愛國的熱情和敢於犧牲的勇氣就能取勝。不要把六十壯士之類的煽情故事當成曆史,我們才能真正看清和敵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裏。
紀家橋的勝利捷報,如春風般一夜之間吹遍大江南北。全國民眾,特別是上海的民眾,那真是欣喜若狂。
從九一八以來,東北軍畏敵如虎,拔腳開溜,把大好河山白白相送。這一連串表演,讓所有有點羞恥心的人都無地自容,這就是中國人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