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誌雲歎了一口氣,原來賞賜太多也是一件煩心事。
畢竟古代的賞賜都實物,而不是存在銀行裏的一個數字。
不過兩百匹綾羅綢緞正是高誌雲需要的,剛好給采薇閣的舞者製作一些漂亮的表演服。
高誌雲和趙敏、張美雲簡單說了一下在江寧開鏢局的事情,囑咐張美雲給父親張海去封書信,有空的話多照看一下。
自從高誌雲將朱元璋的禦用硯台送於張海後,江寧的大小官員都老實本份了很多,再也不敢無故招惹張海了。
楊正知道高誌雲和張海的關係,在平日裏也是鼎力支持。
事情一件件落實後,天色也不早了,張美雲自然是被趙敏留了下來,畢竟她一個人應付高誌雲的話骨頭都要散架了。
第二日早朝後,工部尚書王英華特意留下來向高誌雲致謝。
原來昨日朱元璋和高誌雲吃完午膳後,不止給高誌雲安排了賞賜,還給王英華發了一道聖旨,表彰他教子有方,擢升兒子王睿材為工部侍郎。
拿到聖旨的王英華興奮不已,這才短短四個月時間,兒子王睿材不僅從偏遠的嶺南回到了金陵,還一路從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升到如今的工部侍郎。
這升官的速度簡直像坐了火箭一般,惹得工部其他官員羨慕不已。
王英華當然明白這一切全靠高誌雲的提攜,心中自是感恩戴德。
高誌雲握住王英華的胳膊,身子往前湊了湊,低聲說道:“王大人,讓你兒子多多表現,如果有一日你要致仕的話,本國公可推舉你兒子擔任工部尚書一職。”
王英華渾身一震,等反應過來連忙謝恩。
“下官一定囑咐犬子盡心竭力,國公的大恩大德,我父子必定全力回報。”
王英華年紀大了,萬一哪一天生個重病什麼的,估計就得向朱元璋申請致仕了。
畢竟工部尚書一職事關重大,不能一直空缺。
高誌雲所說的話,王英華那是一萬個相信的。
飯桌上的一句話,兒子連升兩級回到金陵。
朝堂上的一句話,胡惟庸竟然直接坐上了左丞相之位。
和皇上要個獎賞,王敬之轉眼間變成了刑部尚書。
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如此機會,王英華肯定要把握住,告別高誌雲後連忙去了采薇閣的工地上當起監工來。
高誌雲又去國子監逛了一圈,沒想到剛好遇到前來接十一皇子朱椿的惠妃郭氏。
惠妃乃是濠州統帥郭子興的女兒,馬皇後的義妹,深受朱元璋的寵愛。
如今惠妃也算是高誌雲的親家了,況且兩人很早就已經認識,雖然第一次見麵之時郭氏還是一個小丫頭。
惠妃盈盈作揖,高誌雲也連忙拱手行禮。
“惠妃娘娘安好,我還欠你一句抱歉。關於永嘉公主的婚事,應該和你提前打個招呼的。隻是當時在禦書房和皇上聊天時就定了下來。還望娘娘見諒。”
“國公客氣啦。小女來日能嫁入國公府,也是她的福分,更何況雲國公必不會虧待永嘉的。”
永嘉公主,這是朱元璋給惠妃剛出生女兒賜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