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戰機所瞄準的是目前彈道導彈最虛弱的“軟肋”。彈道導彈在剛發射升空時,速度相對比較慢,且彈頭與推進火箭尚未分離,目標較大。因此,這是彈道導彈最易受攻擊的階段。
作為ABL的一個附屬項目,波音還在開發一種以地麵目標為攻擊對象的激光戰機,被稱為“先進戰術激光”(ATL)項目。該公司打算在一架C-130型運輸機上裝備激光炮,用來攻擊地麵目標。
與ABL不同的是,ATL並不完全以摧毀為目的。C-130上既可以裝備擁有殺傷力的高功率激光炮,也可以裝備低功率激光炮。與傳統的炸彈、導彈相比,低功率激光武器可以在解除敵人戰鬥力的同時避免誤傷平民。
波音公司負責“機載激光武器”項目的主管格雷格·希斯洛普說:“日本人對ABL很感興趣。我們正在研究,日本工業界可以在哪些方麵加入。”
日本2003年宣布加入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計劃部署的導彈防禦武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日本現有“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進行改造,配備改進後的“標準”3型攔截導彈,作為海基攔截平台;二是從美國購入改進後的“愛國者”3型導彈,作為陸基攔截平台。
近年來,美日在反導武器研製領域的合作越來越深入,美海軍“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的“標準”3型攔截導彈裝的就是日本製造的彈頭。如果日本能加入ABL項目的開發,就可以獲得空基攔截平台,從而構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全方位反導體係,進一步增強對亞太鄰國的軍事優勢,加快走向軍事大國的步伐。
美國積極拉日本入夥,從戰略的角度上講,是為了進一步加強美日軍事同盟,利用日本作為前哨基地,一旦出事可以直接出動飛機作戰,抓住對手導彈的“軟肋”,把對手的導彈封殺在“家門口”,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威懾能力,並降低自己的損失。從成本和技術的角度上看,美國則是想利用日本在某些領域的先進技術,並讓日本分擔高昂的研發費用。
雖然美國自稱大力發展導彈防禦係統隻是為了對付幾個“流氓國家”,但作為在彈道導彈數量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俄羅斯絕不會輕易相信。
不過,俄羅斯自認為有“王牌”在手,曾胸有成竹地表示,對美國從海洋到天空的種種反導手段不犯怵。
俄羅斯新聞社發表評論說,無論美國現在部署了什麼導彈防禦係統,俄羅斯新型彈道導彈都能穿透其防線。
俄羅斯前總統普京曾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俄羅斯擁有不畏懼任何人的導彈。俄羅斯新聞社指出,普京雖然沒有明說,但專家們都知道,他指的就是俄羅斯的“白楊”-M型洲際彈道導彈。
這種導彈能從固定發射井發射,也可以從公路上發射,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非常強。美國正在加快部署早期預警雷達,並在靠近俄羅斯的地區部署攔截導彈,以求能在導彈剛發射升空時就將其摧毀。但“白楊”-M型洲際彈道導彈的加速能力超過了此前的洲際彈道導彈,並且擁有數十個輔助發動機和先進的飛行控製係統,可以使它在升空後幾秒鍾內就做出規避動作,避開可能的攻擊。
“白楊”-M的彈頭部分也能進行空中機動,在飛行階段的後期改變飛行軌跡。用現有和研製中的攔截導彈攔截“白楊”-M,根本不管用。
衛星
美國“發現者”13號間諜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