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後記(1 / 1)

出版後記

年初以來,有關辛亥革命的新書絡繹不絕地出版。有的建立在新發掘的史料上,有的建立在獨特的闡釋視角上,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這至少說明,百年以前的那場震撼世界的事件,始終未曾淡出人們的視野,仍有大量的細節未經披露,仍是一個待思的領域。

更真切的觀察與更深入的思考,這正是我們介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態度、方法以及目的。作為結果,就是劉香成先生最新的大型曆史影像畫冊《壹玖壹壹》,以及大家手頭上這本精彩的訪談錄。

談起編著《壹玖壹壹》的初衷,劉香成先生認為“用文字書寫的曆史過於概念化,而照片書寫的曆史真實而生動”,是以他“要用照片重新拚貼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曆史圖景”,並謙恭地說“希望這本影像集可以用看得見的方式,為研究現代中國史的曆史學家所提出的觀點作一點補充”。

與《壹玖壹壹》謹守克製與沉默的視覺邏輯不同,《告別皇帝的中國》呈現出的是另外一種麵相。在馬國川先生精心設計的提問下,十二位學者圍繞“辛亥百年”這一主題,各自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彙成了一部氣勢恢宏細節繁複的交響曲,這是以思想突破概念化書寫曆史應當遵循的邏輯,也是以思想拚貼真實的曆史圖景需要施展的策略。

要保證這種“突破”和“拚貼”的成功,端賴於對受訪對象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在年齡上,十二位學者之間的跨度超過半個世紀,最年輕的也是將近半百,這就在曆史記憶、知識積澱和生命感受上保障了對“辛亥百年”進行評論的品質和廣泛代表性;在地域背景上,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及海外學人在同一個主題下走到一起來,保障了認知和價值觀層麵上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在學術領域上,十二位學者都是各自學科內建樹頗豐的旗手,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視角,從政治、曆史、法律、文化等多個維度重新審視“辛亥百年”,獲得立體的整體認識。

真實的曆史影像是我們進行堅實地觀察和思考的前提,不斷地觀察和思考則是我們複活曆史,使之與現時血肉相連,從而紮根於時間洪流不被輕易裹挾而走的必由之路。它們仿佛任何健康的人所需要的鈣質和維生素,希望這兩本書能夠有助於讀者做一個健康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