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穢之邦——古印度的發展(1 / 1)

上一節咱們講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咱們今就講講被說成我古希臘的古印度。至於為什麼不講咱大中國的曆史呢?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就是我之前出的中國曆史書被官方封掉了,但後續不定時間的出咱們中國的史書來供大家閱讀(還是主要以本書出完為主,不然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同時出兩本書)。第二個原因呢上個章節已經講過了:沒有足夠的書籍供應我寫下去了。為了這個作品也不被封,我隻能總結網上的各個網址的介紹,但都良莠不齊,所以希望眾多網友批評指正。後期我會集中問題專門出一卷來講。

好了,問題解決完了咱們就該開始回歸咱們的正題了。講到古印度咱們就不得不講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名字的問題。眾所周知,古代印度叫天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除了印度國本身,其實天竺還包括了四個國家,各有各的國王及其方圓幾百裏的土地,還有土地上的臣民,奴隸。但是今天咱們講的是古印度,這些國家不是今天我們的重點。咱們現就講講曆史上咱們國家對古印度的稱呼。

1.身毒。

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和印度河梵文Sindhu正好對音,也就這麼稱呼古印度了)。 《漢書》曾經就記載過此名的由來:“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也多多少少都有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的事情。所以後續的唐代稱古印度為天竺也就不足為奇的了。

2.賢豆

古印度的別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

人們之所以把身毒更名為天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有個佛,玩過王者榮耀的應該都知道,叫達摩,梵語是叫DHARM 或者DHARMA, 這個發音與當時漢字“竺”的發音應該非常相似。“竺”在當時的發音應該就是\u0027DA\u0027或者\"DU\"。翻譯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便有了天竺這個概念和名字。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解釋一下就是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du讀音正名為“印度”,還是《大唐西域記》稱道:“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第二部分我們就應該講講古印度的文化了。

1.在文學方麵,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級的著作。但我一本也沒看過。

2.在哲學方麵,發明了“因明學”,看著很高大上,其實就是現在的邏輯學。

3.其實,在印度的飲食體係下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就算是咖喱也不算的那種,隻是一個陌生的調味料的次品。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裏,隻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幹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在結尾前我再插一句話:其實阿拉伯數字還是人家印度發明的,隻是人家阿拉伯人改良成了這樣(經過時間的沉澱變成現在的數字和數)

最後一個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古印度的滅亡:其實很容易。當年被唐朝打趴下的突厥跑印度那取代了原先的王朝真的很6的一波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