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那些講到關於法國二戰的視頻,講什麼法國39天真男人,今天正好借這個機會來串一遍法國的曆史。
一提到它,無非就仨事。一個法國大革命,攻占了巴士底獄;一個兩次世界大戰全靠白旗支撐;一個便是差點征服了整個歐洲的路易·拿破侖·波拿巴。但是我從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翻爛了就隻找到了一本英國作家科林·瓊斯著作,董小川翻譯的巴黎城市史。書上說:①在羅馬帝朱利安時期,巴黎叫盧特提亞。尤裏烏斯·愷撒在公 元前1世紀的時候征服了現代法國的大部分地區,並使那裏處於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愷撤也成為第一個把巴黎命名為盧特提亞的人,並指定那裏是“巴黎(Parisii)部落的城市”。②公元358年和360 年至361年的冬天住在盧特提亞的羅馬舉帝朱利安曾經這樣寫道:我可愛的盧特提亞是巴黎人民的首都。它位於塞納河上的一個小島,周 圍有護城城牆,一些木橋將它與河的兩岸連接在一起。塞納河很少有泛濫或 幹枯,通常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河水都一樣深淺。塞納河水清澈見底, 可以飲用。因此,住在該島上的居民大都飲用該河的水。那裏即使在冬天也 相當濕潤,這很可能是因為那裏距離海洋不超過 900斯塔德(stade,古希臘 長度單位,約合 180 米),所以受到海洋溫暖氣候的影響。溫暖而又柔和的 海風使當地的氣候適合葡萄的生長,一些人還種植一些無花果樹,以便在冬 天覆蓋在葡萄樹上抵禦寒風。這就是我整節1000多字所引用的全部文獻資料的敘述。這些就完全足夠了。這就是巴黎的實際情況,他們占盡了天澤。也就很快把英法百年戰爭安排在前麵的日程表上了。
既然氣氛都到這裏了,咱就不得不說了。①百年戰爭(英語:Hundred Years\u0027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英、法兩國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餘年間斷續進行的戰爭。英-法兩國本身就是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老冤家,結果又整出這種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場戰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英軍在克勒西 (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兩地大敗了法軍
確實,法國國王被俘虜,法國失去了大片的領土。法國王子卻不珍惜民力,無視百姓的正當利益,便直接導致了巴黎市民起義(1356年)和北部農民起義(1358年)的爆發。鎮壓了兩場起義後,於1360年簽訂了和約。
第二個階段:改革措施。
在1369年後,法國進行了諸多的改革,轉變了戰局,挫敗了英軍轉敗為勝。
第三個階段:內訌通奸。
但在不久以後,法國的封建主子發生了內訌。就在此時,英國完全不講武德的入侵了法國,占領了法國的北方全境和南方的一丟丟土地。在英國準備統一法國的時候,法國的民族英雄出現了——那就是愛國女青年貞德同誌。她率部阻擊了英國軍隊,保衛了南國的土地,收複了丟失的土地。在貞德犧牲後,法國人民繼續開展了全麵抗英的鬥爭,續寫了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