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理解中國離不開理解“家”。作者許烺光是中國最早一批人類學者,在上世紀40年代初於雲南進行的田野調查,或許有助於觀察在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徹底變革之前,中國宗族家庭的樣貌。其史料價值可能也更大於書中研究結論所體現的研究價值。
在這本書裏,作者的核心分析對象是“祖蔭”下的人們,探尋為什麼在中國傳統家庭乃至家庭的組合體王朝中,存在富不過三代的興衰更替現象,采取的是心理人類學分析方法,以“人格結構”這一理論框架,將所觀察到的文化現象和社會行為歸納提煉為人格和社群文化,探討文化對個人的影響。其基本立足點在“個性的形成不僅僅是早期教育的結果,而是在社會文化及其習俗中不斷發展、不斷融合的產物。”
大部分章節應該是麵向西方讀者的科普性描述,但仍能發現作者田野觀察之細致(畢竟都要跟人去上墳磕頭了)。分別作為陽宅和陰宅的住房和墳墓、宗祠分外華麗,實用性卻不考究;家庭成員關係和社會關係、作為香火延續的婚喪嫁娶、家族繁衍的需求讓女性嫁入成為一種義務,生子為第一考慮,夫妻關係反而不重要,為了繁衍香火在西鎮入贅非常普遍(與北方應該是不同的),同時雖然西鎮不像其他地方分家,但大家庭理想下大多為小家庭獨自居住,這種模式也存在於當地宗族中,對外團結維護共同利益和榮譽,對內又存在競爭,並無促進團結舉措。對此外描述了很多人與祖先的關係,從下葬、祭祀祖先到求神拜佛等儀式。整體而看,祖先崇拜成為一種宗教也成為一種文化,在西鎮的日常生活中祖先崇拜無處不在,通過家庭關係、日常行為、禮儀場景等塑造著祖蔭下的人們。
西鎮人的諸多表現和習俗,被歸納為五點要素——父子一體、男女有別、大家庭理想、老成教育以及祖先崇拜。
父子同一是父係和輩分的根本,父親必須在其子幼年是供給衣食,以祖先的傳統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並使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這是父親對兒子共同的祖先承擔的責任而不是父親對兒子的義務,二者是相互的。“從血緣組織的整體出發,父子同一僅隻是一個大家庭範圍內所必須的一條紐帶,它一旁連接著眾多的祖先,另一邊是無數的子孫後代。”
性別疏遠表現為男女不平等和削弱情感,因為繁衍是第一需要,對祖先的責任是第一要務,夫妻間的感情並不重要,同時父係社會注定女性是弱勢,雖然作者觀察到西鎮的女性可以做生意出門,從生理能力的說男性差別不大,更多是社會功能的差異,甚至將西鎮人對女性的看法定義為“永遠長不大的小男孩”….
大家庭理想注重集體精神和目標一致,突出體現為共同的祭祀活動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家庭的團結統一甚於長子繼承製。而這種統一的實現,不是基於家內不同人格之間的妥善適應,而是基於向每個個體逐漸灌輸其在親屬等級中的位置。西鎮人對大家庭看得尤其重要,宗族的傳承在每家每戶大門上牌匾的榮譽上可見一斑(即便這榮譽並不真正屬於這家人)。
老成教育指孩子的教育目標為成人,盡快承擔傳統為他們在成人生活中規定的角色,大多靠孩子對成人的模仿和觀察而得,具體講是習得生計、社會適應和合乎禮儀,沒有什麼孩子應該的樣子,孩子的老成,和大人一樣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