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艱難轉型的時代,也必然成了糾結的時代。
孔子言:士誌於道。自古中國之士,便以進諫為天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企圖以“道統”馴服“治統”。中華文化傳統雖注重生命而鼓勵人不惜苟活,卻不乏社會良心與勇氣之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盡管文化屢遭革命,在進取與退隱的雙重心理矛盾間,文以載道學優而仕的傳統沒有殆盡,那份明道救世的使命感沒有泯滅。而且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艱難演進所帶來的人們物質生活提高、中產階級崛起、社會思想解放,特別是網絡傳播技術打破了言論的壟斷後,康德所述“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物上運用理性”的啟蒙精神,在現代“公知”的博文言辭中瑩瑩生輝乃至“公民”身上越發閃耀。在這個被權貴資本、民粹情緒、網絡暴力、民族主義利誘與裹挾的時代,他們堅持以理性精神、智慧力量、社會關注、獨立人格、悲憫情懷、理想追求,反映出我們生存的時代大多數人民最深徹的焦慮與心聲。所謂“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即使愛之深而恨之切,卻不曾絕望,知其不可而為之,在無路可退的山崖上發出鏘鏘之鳳鳴。
在不危及社會穩定基礎上的理性的、製度化的、合法化的政治批判是現代社會進步的保障。言論的一致性將壓製社會的個性、創造性,沒有人能永遠正確,隻有自由討論才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理,鼓勵人們參與公共事務,使人民變得不再冷漠、自私,促進社會道德提升與重建。民主培育人民的公共精神與愛國情操,促進人民積極、進取、奮鬥的民族性格,也才能帶來更根本的社會穩定與長久發展。政府的權威來自公民的同意,建立在民主的正當性基礎之上、在陽光下運行的權力,才能在麵臨社會轉型期無可避免的矛盾衝突中獲得大多數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2009年,鳳凰網主辦了“轉型時期的媒體變革”三亞峰會,我在致辭中提到,“在數字傳播技術革命、中國市場化改革、全球化經濟民主進程三股主要力量衝擊下,傳媒行業與這個時代一起經曆著劇變,傳統媒體尚未充分自由發展,卻發現自己的權威性已在瓦解。以環境監視、議程設置、身份發展、娛樂消遣為核心的傳統媒體功能,麵對公民新聞的崛起,被迫從信息與觀點的發布者轉型為社會多元意見的平衡者與對話組織者。”隨後不久,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迅速流行,賦予了人們前所未有的話語權。而在媒體消費日益碎片化、快餐化的時代,從傳統媒體鳳凰衛視衍生出的鳳凰網,以博報這樣提供深閱讀的長博客媒體產品,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思想供應商的角色,超越海量快速的信息倉庫模式,在理性、建設性的基礎上,洞察時代、關注內心、探索意義、傳播價值,讓神馬不再隻是浮雲。作“開放社會的推動力,公民社會的催化劑”,成為鳳凰網的使命,成為我們和博報作者們共同的使命。
2011年10月,鳳凰網博報之“名博校園行”係列活動,我親身參與主持了閭丘露薇與笑蜀在中山大學的對話“青年與時代”,一起追問“青年在這個時代遭遇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權力與利益的勾結,法律及自由發展機會平等的缺失,上行遇阻,社會板結,朝向出身決定論與世襲階級社會的墮落危險,這一切讓青年人感受到嚴重的無力感、無助感、挫敗感。在“站無虛席”的講堂裏,閭丘與笑蜀麵對大學生們真誠對話:如何從自身尋求明亮和溫暖來影響世界,努力讓社會轉軌在堅守理想與理性包容的條件下進行。
理想,無論是繁榮或自由,隻有在同時代的人民共同分享時才會更有力量。在剛過去的辛亥革命第一百個年頭裏,沒有任何文字比得上溫州動車事故引發的感歎更能代表人們內心深處的呼喚,每次讀到,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麵--“中國啊,請你慢些走,停下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