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梁雨潤的話其實替我回答了廣大讀者追覓他本人為農民群眾辦了那麼多好事難事的“內在動因”,而這也正是我探究他為什麼能成為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實實踐者的“思想根源”。

在夏縣的日子是梁雨潤參加工作30多年裏的短暫一站,然而他在百姓心目中所樹起的共產黨幹部形象的那座豐碑已經牢牢地根植在晉南大地上。今天我們再到夏縣這個昔日的“國家級貧困縣”走一走,你就會發現這兒的農民們早已不再愁眉苦臉,他們的心境變得陽光燦爛。這裏不僅村風村情起了質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農民們的致富門路更加寬廣。其中最惹人耀眼的要算幾乎家家戶戶都引以自豪的“蔬菜大棚”了。說來叫人不敢相信,如今讓夏縣農民走出貧困奔小康的好似仙女散花般的遍地“蔬菜大棚”,竟然與梁雨潤這個紀委書記有關,而且農民們這樣說:“論功,梁書記頭一份。”

這不由引起我的好奇。

農民們告訴我,在1999年前,夏縣這個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上從沒有過能“四季生錢”的“大棚蔬菜”,因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昔日曾有過的蔬菜基地美名的夏縣最終還是戴上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1999年開春,夏縣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身為紀委書記的梁雨潤陰差陽錯地被指定為抓全縣日光溫室蔬菜棚建設的負責人。對這份“兼職”,梁雨潤不敢輕視,他利用“主業”紀委工作的間隙,跑了一趟山東取經,回來就大刀闊斧幹了起來。現今已是夏縣農業開發委主任的呂全印,當時在禹王鄉當黨委書記,老呂一談到梁雨潤抓蔬菜棚的事大為感慨,話匣子像倒了個似地往下滑——

這老梁,他抓蔬菜棚建設,就像抓案子似的那麼雷厲風行。我記得清楚,那天早晨也就五點來鍾,我還在夢中,突然他打電話來,說他已經到了我的鄉黨委辦公樓門外。我問他有什麼急事起這麼早?他說你快起來,我們一起看哪個地方能適合搞蔬菜大棚。我被他逼得沒辦法,隻好鑽出熱被窩,跟他到了一塊荒丘上察看地形地貌。當我們認定那兒的土質和地勢能建蔬菜大棚後,老梁揮動钁頭就帶頭幹了起來。可建一個大棚就得7000來元,全縣推廣1萬畝這樣的日光溫室大棚,就得7000萬元。咱夏縣是貧困縣,哪來這麼多錢?看我們有些心灰意懶,老梁便說:這還不好辦?上邊要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拿一點,不就齊了?說歸說,可真正想籌到錢在我們這樣的貧困縣可是比登山還要難十倍的事。那陣子,可苦了老梁,他一麵忙著紀委主抓的抽一百個人,辦一百件群眾急需解決的大案的“雙百會戰”,一麵心係蔬菜大棚建設。我聽說僅為了到省裏向有關部門“磕頭要錢”,他老梁就去過不下好幾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地上太原城。一部分的錢籌到了,試驗大棚也建起了一批,可老天不作美,那年夏季暴風雨特頻繁。有一個星期日,老梁他辦完縣裏的事晚上9點剛返回到老家芮城,突然暴雨交加。老梁還沒同年邁的父母說上一句話,就令司機把車往回開。從芮城到夏縣有三四個小時的山路行程,當老梁一身水一身泥地冒雨趕到大棚基地時,菜農們感動極了,說梁書記你咋這個時候到蔬菜棚來了,都12點了呀!老梁說:下這麼大雨我擔心棚子會不會塌嘛!老梁就是用這種精神使全縣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發展和推廣了十幾萬畝這樣的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如今我們夏縣的農民們已經將經營大棚蔬菜當作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占農業總收入的30%以上。

夏縣的蔬菜大棚發展,給農民們所帶去的豐收與致富的喜悅,使我看到了什麼是共產黨幹部的“份內事”,什麼是群眾真正的根本利益。

我因此把這樣的一件事放進本文,作為對梁雨潤事跡介紹的最後補充,是因為期望所有共產黨幹部們都能深思一個同樣的問題:你是否也應該用自己的熱情和幹勁,真心實意地、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去做些服務於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好事,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