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輪椅上的褚義留著大背頭,明亮的前額,紅潤的略顯方字形的臉膛,顯出一種寬厚和慈祥,經曆了生死劫難的他,此刻的心頭已是一片空明;推著輪椅的羅娜,因為今天穿了件旗袍,使她本來就窈窕的身材更顯得豐姿綽約、曲線玲瓏。她同褚義共同經曆了這番劫難,終於同深愛的人結成連理,自覺此生再無遺憾,因此上眉頭眼角漾滿笑意,更覺明麗怡人。
在持久不斷的掌聲中,張鵠把一朵碩大的紅花連著紅色綬帶,掛在褚義身上。褚義激動的滿眼是淚,拱著拳連聲向場上的觀眾說著“謝謝、謝謝。”
這天晚上,會展為遊人安排了一場文藝,形成了中國舞蹈特有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同其它藝術形式比較,舞蹈的藝術語言是用人體的不同形態來表現的。
“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容儀光。”這寫得是舞女的體態身姿。
“雙袂齊舉鸞鳳翔,羅裙飄搖昭儀光。趨步生姿進流芳,鳴弦清歌及三陽。”這裏寫得是舞女衣飾和歌舞樂奏的場麵。
“列坐華筵紛羽爵,清曲未終月將落。歌舞及時酒常酌,無令朝露坐銷爍。”這裏又寫得是欣賞歌舞的場麵和體會。
不管是醉生夢死也好,陶情冶性也罷,歌舞帶給人的一定是快樂和歡暢!
接下來是男生獨唱,女生獨唱,二人台、相聲等,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把人們的心情渲染的熱烈歡快。
晚會最後一個節目是古琴演奏。當報幕員報出由李小媛演奏古琴樂《胡笳十八拍》時,場上響起一陣持久不息的掌聲。人們聽說過蔡文姬,也聽說過《胡笳十八拍》,但是卻很少有人聽過這首名曲的演奏。
邁著輕盈的腳步走上台來的李小媛,今天穿了件粉紅色旗袍,烏黑的頭發盤成個高高的發髻,上麵還插了朵小小的絹花,襯著她潔白如玉的臉龐,顯得脫塵去俗,嫻雅清麗,格外動人漂亮。當她抱著古琴在擺放在前台的凳子上坐下時,場上又暴起一陣震天動地的掌聲。
掌聲甫畢,一陣急驟的琴聲從李小媛指尖飛起來,緊接著,李小媛清亮而略帶憂傷的歌聲便飄響在會場上空。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
琴聲時高時低,帶著山水的嗚咽,帶著哀婦的幽思,帶著古戰場的悲壯激烈,帶著秋日裏西風斜陽的慘淡淒迷,向人們敘說著悠悠往事,曠古情懷,牽動著人們的思緒進入那遙遠的年代,引動了大家的一腔愁思。
台下,秦教授與丁筱君站在一起,啼聲屏息地品嚐著這首古樂的哀婉情致,不覺陷入沉迷。
不遠處,是楊波和專案組的幾名成員,大家都在靜靜地欣賞這首名曲;隻有楊波一個人在沉思:黃曉穎出了國,她會有些什麼遭遇?兩次盜挖古墓,元凶究竟是誰?那個屢屢出現的神秘的王誌清又是怎樣一個人?
在李小媛開始彈奏的時侯,張鵠一個人來到屋外,秋日裏的夜空新月高懸,灑下一地清輝;繁星滿綴,閃閃爍爍,格外深邃寧靜;群山似屏,在蒼茫的夜色中更顯得深沉而凝重。一陣山風送過一片急如驟雨的琴聲和李小媛宛轉高吭的歌聲來,卻是《胡笳十八拍》中第八拍的詞曲: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張鵠感到,這滿含怨恨的高歌,述寫的不止是一個女子的悲憤,它是古代漢民族的悲歌,是掙紮在社會最低層的人們的苦痛呤唱。歌聲造出如山似海的沉重,回落在張鵠心頭。
“故國神遊”,在他心頭浮現的不是笑談往事的縷縷幽情,更不是“人生如夢”的絲絲惆悵,而是麵對壯麗河山升騰澎湃的熱情湧動。
那首由老同學陶含之書寫,懸掛在自已床頭,被自已時時詠唱的宋詞浮上腦際,掀起他滿腔豪情來。
事業隨人品,今古幾麾旌。
向來謀國,萬事盡出汝書生。
安識鯤鵬變化,九萬裏風在下,如許上南溟。
斥(晏鳥)旁邊笑,河漢一頭傾。
歎世間,多少恨,幾時平!
霸圖消歇,大家創見又成驚。
邂逅漢家龍種,正爾烏紗白織(?),馳騖覺身輕。
樽酒從渠說,雙眼為誰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