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中國盜墓史上的挖祖墳事件(3)(2 / 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秦始皇深深被這裏虎踞龍盤的氣勢所吸引。但是,陪同左右的是方士常生、仙導卻沉默寡言。秦始皇問:“金陵形勝,氣象萬千,兩位何故沉默寡言?”兩位方士憂心忡忡地對秦始皇說:“金陵地形險要,氣勢磅礴,乃龍脈地勢,王氣極旺,若不采取對策,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鎮!”

秦始皇大驚失色,他自認為自己是始皇帝,自己的子子孫孫永為天下一統的皇帝,金陵如果有別的天子出現,那不是要斷掉自家的皇族血脈嗎?於是趕緊詢問對策。兩位方士指著不遠處的方山說:“方山地處金陵東南,你看,方山頂部平坦如官印,人稱天印山。天印,自然是上天賞賜的官印,決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龍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衝盡王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皇帝之位千年萬世、萬萬世了!”

秦始皇見金陵城北的獅子山、馬鞍山氣勢宏偉,於是李斯命人鑿斷石頭城山崗以泄王氣,以致龍脈斷裂,並將金陵改稱為秣陵。秣陵意為飼馬的草料場。自此凡定都南京的王朝,皆以短命收場,明代也於第二代就遷都北京。近幾年,南京的經濟明顯落後於周邊區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這兩種說法隻是傳說。南京之所以沒有出現定都於此的強大王朝,還有更為深刻的地理、經濟、人文的原因。從地理上來說,南京依山傍水,虎踞龍盤,易守難攻。在此處建都的天子們,一開始就著眼於“守成求穩”,缺乏攻略開拓,問鼎中原的進取雄心。南京處於東南一隅,一道長江“天塹”把它與遼闊的北中國隔斷,最易於偏安苟且。

從經濟上來說,江南向來為魚米之鄉,富庶的經濟條件反給統治者提供了加速腐敗的溫床,使“後主”們沉醉於“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上苑”。除了地理、經濟等外部因素外,還有其內部因素。這幾個把國都建到南京的王朝,他們大都樂於享受安逸的生活,沒有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決心和誌向。諸多原因,使得六朝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掘祖墳以絕後患

可能受朱元璋的影響,明朝朱氏皇帝多迷信,特別是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竟然想去挖女真人的“祖墳”救國。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校把位於北京西南大房山係九龍山附近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帝王陵寑,全部搗毀了,以泄女真人“王氣”,斷其龍脈。

女真族勃興於今黑龍江、鬆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唐朝時稱黑水靺鞨,女真族戰士活在黑龍江一帶,以漁獵為生。遼朝統治者長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獵用的“海東青”(一種猛禽)。川流不息地穿過女真部落,魚肉女真百姓,終於導致女真族叛亂。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國建國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卷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采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製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國共傳九帝,曆120年。但就是這個隻統治了半個中國的“百年王朝”,其所營建的帝王陵在中國皇家陵寑文化中,卻占有頗為輝煌的一頁,特別是陵寑的風水格局,堪稱經典。據說,朱元璋在營建南京孝陵前,曾派了智謀和尚和後來策劃燕王朱棣篡位的姚廣孝等人前去考察。因為明之前的元朝是“秘葬製”,沒有帝王陵規製可作參照,金帝王陵就成了很好的範本。

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距市區48公裏。雲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個皇帝、後妃及諸王,是北京地區第一個皇陵,比明十三陵早約200年。對於金陵,史書記載不多。金海陵王完顏亮從貞元三年(公元1155年)三月開始至十月,在雲峰寺舊址建3個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個皇帝。

金朝的帝王陵本來已卜選在黑龍江,是海陵王完顏亮千裏迢迢遷移過來的,這也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搬塚運動”。據說,當年海陵王到九龍山一代狩獵,到山下的大紅穀時發現了一頭鹿,就跟著追,但追著追著鹿卻不見,閃現在眼前的是一座發金光的寺廟。海陵王覺得奇怪便進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現了,晃晃惚惚間,海陵王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幾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後來得知,此寺叫龍城寺,正好位於九龍山的中峰——“龍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