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股的預兆。中國B股市場自1992年2月4日真空電子B股發行開始至今已有16年曆史了,截至2009年5月26日,滬、深兩地共有109隻B股,總市值為1
229.07億元,占上市總市值僅。但是正因為其投資者範圍小、總規模小,所以在市場走勢上表現出極為敏感的特征。從已經曆的上證指數5次曆史底部分析,B股基本上均領先A股見底。2004年8月上證A股探底至325點後,在三大救市政策下大勢反轉,而B股早在同年4月15日於60.24點便止跌企穩。早於A股3個半月,1996年1月上證指數探底至512.8點,企穩反轉。而B股於1995年12月29日在探至47.03後便觸底反彈,早於A股一個交易周。1999年5月19日上證指數探底到1
047點後反轉向上,而B股早在1999年3月12日探至21.25點後便反轉向上,又早於A股11個交易周。2005年6月6日,A股曆經4年熊市,上證指數探底至998點,終於止跌企穩。這次B股雖然一反常態,依然處於跌勢之中,直至10月28日探至58.8點方止跌企穩。而上證指數同日為1
067點。雖然B股晚於A股見底,但A股一輪真正的牛市行情正是在B股探底成功之後於同年12月6日上證指數1
047點、B股指數58.9點,A股與B股同時構築成雙底之後,方展開一輪大牛市行情。2008年10月28日當上證指數探底至1
664點時,B股指數隨應探底至86.44點。A股與B股的日K線似乎如出一轍地連續走出陰陽交替的9個交易日的底部盤整。然後B股產生一波強於A股的上升行情。可見曆史走勢多次證明,B股指數先於A股指數發出底部臨近信號。另外從股價分化情況看,在底部臨近時,B股的平均價格遠低於A股,如2008年10月24日在上證指數1
664點、B股指數86.44點時,滬市以美元結算的54隻B股,僅一隻股價在1美元之上,其餘全在0.79美元之下。深市以港元結算,僅張裕以23.68元鶴立雞群,其餘全在6.4元之下。兩市換算成人民幣在1元左右股價的個股達48隻,占B股總數的44%。可見在大盤臨近底部時B股同樣也會自然地流露出三大跡象:第一,B股指數先於A股探底企穩,或同時企穩。如B股指數晚於A股企穩,則A股仍將在底部反複築底,仍難以確認反轉;第二,B股平均股價跌2.50元之下,平均市盈率跌到7.5倍之下;第三,B股1元左右的個股占總數達40%以上。此三大跡象從側麵提示A股的底部已經臨近。
(8)證券化率。世界公認的股票投資大師巴菲特說:如果非要選擇一個指標來衡量市場估值水平的話,那麼證券化率是最好的選擇。所謂證券化率,是指各類證券總市值與國民經濟總產值之比率。這也是國際上通常用以衡量各國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高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一般而言,成熟發達的國家證券化率均在100%~150%,而發展中國家一般在50%~100%。然而,各國由於金融體製、發展曆史、經濟狀況和具體國情不同,以及證券化率與市場關聯性較強,容易產生較大波動的因素,常常很難正確地衡量各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際狀況。但是正因為證券化率與股票總市值息息相通,而股票總市值又與股票價格唇齒相依,所以對於觀察與判斷大勢轉折(頂、底的臨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中國股市發展的曆史分析,證券化率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91~1999年為第一階段,2000年開始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中,從1991年總市值僅109億元開始,至1999年總市值增至2
6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