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切皆變(1 / 2)

一切皆變是《易經》講述的根本原則,《易經》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上堪稱經典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在《易經係列別講》中指出:《易經》的三大原則之一便是變易,即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物,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無論是事、物、情況、思想,不可能不變,非變不可。印度佛學稱此為“無常”闡釋的同樣一個佛理--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存在的。對於股市來說,一切皆變的哲理,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漲、跌反複;紅、綠交叉;頂、底變換;牛、熊更替,績優股可以淪落為ST,績差股可摘星變鳳凰;小盤股可以增資擴股,大盤股可以回購縮股;領漲板塊可以變成死亡板塊,死亡板塊可以資產注入起死回生變成熱門板塊;弱市可以使股票在拋壓中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強市中在大量買盤湧動下可以使股票比錢更值錢;基本分析可以失效,技術分析可以失靈。低估值可以一低再低,高估值可以一高再高,天量之上還有天量,地量之下還有地量,缺口可以突破,波浪可以延伸,指標可以鈍化,周期可以擴展,無論是基本麵、政策麵,還是技術麵、心理麵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在投資與投機之間,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對於投資者來說,分析判斷的或正或誤,決策操作的或對或錯,賬麵資金的或盈或虧,都屬於正常範疇。股市的潮漲潮落,恰如月亮的陰晴圓缺,始終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遠的牛市,也沒有永遠的熊市,這也決定了投資者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所以,股市的盈虧,股市的成敗都是暫時的,甚至是瞬間變化的。對此,投資者必須始終不斷地去領悟“一切皆變”的哲理。不以短暫的盈而沾沾自喜,不以暫時的虧而悶悶不樂,不為牛市而歡笑若狂,不為熊市而悲傷欲絕。贏也淡然輸也淡然,這便是良好的心態。1992年5月上海股市第一個以身軀注釋風險的康柏華在買入延中股票後,僅僅經曆5個星期,賬麵虧損僅為6

500元,但整日想著虧損,整天埋怨時運不濟,最後在鬱鬱不歡中自縊身亡。如果在入市前領悟“一切皆變”的哲理,有了暴漲就有暴跌的心理準備,在入市後繼續領悟“一切皆變”的哲理,有了“久跌必漲”的認識,那麼就不會發生以身殉股的悲劇。顯然,康柏華的死從表麵看是輸在資金上,而深入看卻是輸在心態上。

《易經》中的綜卦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事物不僅一切皆變,更是都有正反兩種力量,相輔相成,相生相支。中國的五行文化,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理動能表達相互影響、相互生克,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代表物質的堅固功能,木代表生發生命的功能,水代表流動性功能,火代表熱能,土代表地球本身功能。其學術思想便是一切事物發展都是相對的,福禍相倚,利害相權,善惡相濟,是非相輔。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於1896年5月26日40.94點起步,至1932年6月30日的43點,在足足36年中始終在低位反複徘徊,至1972年11月14日方突破1

000點,前後足足用了76年的時間,此後一路上揚,持續上升至2000年1月14日創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