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了一套三代人夢寐以求的花園住房,積累了可以規避通脹風險的資金。我實現了自青年時期就希望的理想。更重要的是,我有了一雙不必躲閃彷徨的眼睛,有了一副不必時聾時軟的耳朵,有了一個可以真正指揮全身器官的健康而又充滿智慧的頭腦。我可以真心實意地說話,可以腳踏實地地辦事,我可以實實在在地做人。證券市場給了我體現自我價值的機遇。通過自我價值的實現又恢複了一個真正的自我。我的成功沒有七彩,隻有本色。所以,我的成功之道謹獻給能夠真正品味人生的友人們。
了解自我
戰爭的成功,是因為知己知彼;人才的成功,在於知人善任;人生的成功,在於了解自我。我之所以毅然離開企業,離開辦公桌,而去投入當時仍被有些人認為是投機倒把的股市,是因為在這一塊看似競爭激烈的風險之地,卻有著不少清新的潔淨之處。我可以不必為了一點小名小利而在內耗中浪費精力,我可以不必仰人鼻息、看人臉色而扭曲自己的意誌。我可以不必躺在論資排輩的“蝸牛”上消磨歲月;最重要的是,我可以真正憑自己的勤奮、智慧去顯示自身價值。對於股市,有的人視之為市場,有的人視之為賭場,也有的人視之為戰場,而我卻視股市為考場。在這個作為市場最高形式的資本市場中,每時每刻都在考驗人的智慧、意誌、毅力、信心,每時每刻都在顯示人的內在價值。我選擇了股市,並以投資股票為職業,還因為在這裏,下崗與上崗、補貼與補償、獎勵與處罰全掌握在我自己手中。我會常常從中體會到一種自己掌握命運的愉悅和樂趣,也會真正領略到在勤奮努力方麵的高度自覺性。正因為此,在短短10年的證券生涯中,我發表了數千篇文章,出版了《上海股市日誌》、《上海股市縱橫》、《大勢與熱點》,主編了《家庭投資理財》,走遍了大江南北、天涯海角。我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尤其在對股市大勢的研究分析上,我積累了自己的經驗,寫出了對市場預測頗為正確的文章,如1992年上海股市指數在400點左右時的《穀底在哪裏》、《再論穀底在哪裏》。1993年2月,《坐轎子與抬轎子》一文,指出股指已處於高處不勝寒的階段。我在1996年初發表了《1996年--最佳獲利期》,並在1999年5月初發表了《跨世紀大底與跨世紀行情》等文章。而所有這些均因為我在選擇股市時,深刻地了解自己,衡量自己,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最能調動自身積極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