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建議提出來,經過支隊黨委研究,給予了肯定。特別是第一、三條,作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必須盡快做好。至於第二條,支隊表示全力支持,但由於實施難度較大,很難在短時期有所突破。同時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支隊黨委決定:在慶功大會開完之後,部隊不進行修整,立刻轉入戰前強化訓練。戰備值班任務由第三排負責,第一、第二排隻管訓練,多組織一些實戰對抗演練,加強各班組之間的戰術配合。張振華具體負責武器指導;王琦具體負責戰術指揮;苗一苗負責交通工具的使用,同時幫助李增才加快對攻堅武器的研發。所有人員上午進行單兵專業訓練,下午進行分組對抗演練,早、晚進行體能訓練,每天進行評比。李大江統籌安排;章佩然主抓後勤;女兵拉拉隊打出大橫幅標語:‘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到訓練場為弟兄們加油鼓勁兒。全隊進入到了昏天黑地的大練兵活動中。
苗一苗這段日子天天累的跟死狗似的,每天上炕睡覺之前都要在心裏默默的詛咒陳榮隊長好幾遍‘出門踩狗屎、吃飯吃蒼蠅’之類的。‘哥隻不過是個學生而已,又不是職業軍人。隻不過愛裝B提了點兒理論,犯得著拿哥當牲口使喚嗎?除了訓練之外,還要幫著李增才搞土炮。這也就算了,悲劇的是還得去教那幫榆木疙瘩土老帽兒學開汽車。要說那幫人的學習態度確實值得讓人敬佩,那是相當的刻苦認真啊!態度是有了,但那進度??????好多次苗一苗都想哭。他算是徹底明白當初他的班主任教他時的心情了。“大哥們!這都十來天了,汽車的油門和刹車在下邊的時候大家都分的一清二楚,坐上去也還記得。怎麼一打著火,發動機一響就全忘了?一個個全像小兒麻痹後遺症一樣,連自己的腳在哪都找不到了,甚至還有爬到下邊用手去摁的,你不用看路啊?汽車不好學也還說得過去,畢竟這玩意兒在這年頭兒還屬於高科技,但你騎個自行車還逮什麼撞什麼不會拐彎就太說不過去了吧?’要不是看大家的學習精神實在感人,苗一苗早放棄了。他算是明白當時支隊黨委對第二條建議的看法有多麼的英明,這事兒確實不能太急功近利了。這跟人的智商沒有半點關係,完全是社會環境使然。像章佩然問苗一苗學開車學了多久?苗一苗都沒敢回答。‘新世紀的年輕人開個汽車還用學?姐姐你罵人那?’倒是在苗一苗看來確實屬於高技術含量的火箭筒研發工作進度喜人。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群眾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別看李增才的‘科研’小組裏麵沒有一個正經八百的軍工人才,甚至連識字的都沒有兩個,但隻要苗一苗提出構想,他們總是能很快補充細節並弄出實物。隻是受到條件限製造出來的東西比較簡陋,精度和威力都還不盡人意,對操作的要求也比較高。而且由於苗一苗一再的死命強調安全問題,這也不讓,那也不許,小心,小心,再小心,所以造出來的成品除了用於實驗之外,根本沒幾個存貨。對此無論是陳榮、章佩然還是李大江、苗一苗都表示理解,唯一有看法的反而是李增才等人。在他看來,研究小組沒有苗一苗是不行的,因為沒有他的指導、構想和計算自己是什麼也做不出來。但他幹涉的太多就是他的不對。作為炮仗世家的優秀傳人,李增才認為他自己對炸藥的掌握比廚師掌握麵粉還熟悉,該怎麼做自己心裏有數,哪有他說的那麼邪乎。比如一開始苗一苗建議開發單兵肩扛式火箭筒,李增才是一點就通,跟據苗一苗的描述很快在腦海中構建出大致的形狀和發射時的情況。帶人狂幹了兩晝夜,用僅有的一根金屬管材造出了發射器和彈體,但給苗一苗看過之後卻被其以太不安全為由嚴禁使用,現在還封存在隊部。如今的發射器全用固定的木頭盒子,引線拉的老長,點著後還要求操作人員全部撤離到五十米外。這玩意兒也就打打固定的小工事,實戰價值並不高,這讓李增才相當的不爽。雖然火箭彈的彈體是紙筒的(金屬的連苗一苗都沒有想法。想用竹筒代替又因為北方不產那玩意兒而放棄,隻能就地取材用牛皮紙自己卷。)連戰鬥部帶發射藥甚至引信都是自製的,有那麼一小點??????一小點點的安全隱患,(李增才是這麼認為的)也用不著這麼小心吧?打仗哪有不傷人的,大不了到時候他自己親自操作就是了,你苗一苗老提什麼安全、安全的太討厭了。對於這類不怕死的,苗一苗一概懶得理論,直接告到陳榮那裏,大帽子扣上‘爆破專家,實用型技術人才,要不要他冒險試試你們支隊黨委看著辦。’操!這還了得?談話??????“增才同誌啊??????要不要我和副隊長、指導員先打兩發試試?”“你也知道危險啊?危險你還去試?你的命不比我們的值錢?增才同誌??????”直到增才同誌最後雙目無神,手腳出汗,向組織保證一定要認真抓好安全工作,認真聽取苗一苗同誌的意見和安排,做到小心謹慎,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