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時分,聶凡和郝柱子回到三哨村。
一到村子,聶凡就急急忙忙地朝燒製陶器的地方去了。
“這陶器燒製,隻能靠村民們了,雖然我上一世的大學美術,有裝潢課,搞的就是陶器,但燒製,是真沒接觸過也沒了解過啊,希望村民們給力一點。”
很快,聶凡就來到了輪值燒製陶器的地方,看著村民們在熄火封窯,忙上前幾步,問道。
“這是怎麼啦?幹嘛埋起來?”
老婦人轉身看向聶凡,笑了笑說道。
“原來小凡也不是什麼都懂啊……哈哈。”
聶凡無語,在心裏嘀咕道,我什麼時候說過我什麼都懂了,存在不懂,不才是理所當然的嗎?
見聶凡著急地看著自己等人,老婦人不再調笑。
“這陶器燒好,要慢慢降溫,才能使其不產生裂紋。”
聽完村民的解釋,聶凡放下心來,轉而問起了什麼時候能開窯。
“明天早上就行。”
得到這樣的答案後,聶凡放心地走了回去。
“還是得做兩手準備才行,蒸餾法提取大蒜素的工藝要求太高了,不一定能成功。”
“美芬阿姨,麻煩你領幾名村民,把三分之一的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空氣中靜致一刻鍾,之後放在水缸裏用水浸泡著。”
第二天一早,聶凡領著一群孩子和兩名村民把大蒜帶到了已經古舊的石磨坊。
一切工序準備完畢之後,聶凡看了看已經拿好木板準備記錄的小芳等幾名孩子,神色一正。
“柳柳阿姨,開始磨大蒜,要快,磨好的蒜泥,盡快放入陶罐中,密封好。”
強調好注意事項,安排好磨蒜泥後,聶凡開始了他的教學。
“這大蒜的細胞中,有兩種物質成分,它們存在於細胞的不同位置,當我們把大蒜搗碎時,導致了這兩種成分的相遇,它們就會發生化學反應,之後再發生二聚反應,最後生成具有強烈辛辣味的揮發性物質——大蒜素。”
“這兩種物質成分的反應,我們稱之為酶化反應。”
“大蒜素,對多種細菌、病毒和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製或殺滅作用。”
“都記錄好了嗎?要製取大蒜素,搗碎的大蒜讓它密封酶化非常關鍵。”
拿著功效字樣木板的郝山,看了看他木板上記錄的細菌、真菌與病毒,不解地問道。
“先生,細菌、真菌和病毒是什麼?”
“細菌和真菌,是一種我們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小生物,至於病毒,怎麼說內,算是一種寄生在我們人體細胞中非常的的結構吧。”
想了想,聶凡笑了笑,接著說道。
“等以後出到外麵,弄到耐火土了,有辦法製造超高溫爐了,我們造一台能看到細菌這樣的小生物的機器。”
一眾孩子聽聞,頓時興奮了起來,聶凡看著這群孩子,不由地笑了笑,在心裏暗歎道。
“保持好奇,嗬嗬,當年我可是因為這句廣告詞而收購了一家小服裝公司。隻要不把學習定義為任務,沒有那麼多功利的要求,看來,保持好奇也並非難事。”
“先生先生,細胞是什麼……”
“先生先生,最小的生物是什麼……”
小學的內容,聶凡可以做到相對係統地教學,但小學之後的內容,聶凡就沒辦法整理出來了,沒辦法做到他上一世的學校那樣,把初中、高中的內容也當成基礎教育來教。
這些年來,聶凡給年齡超過十歲的孩子的教學,類似於大學裏帶研究生式地教學,想起什麼,讓感興趣的孩子們參與進來,一邊做一邊教,一邊分科記錄。
在一群孩子們的一連串追問中,大蒜也已經研磨完畢,密封好陶罐的楊柳柳,看了看村子裏的一群孩子們,不自由地笑容。
……
選擇提取大蒜素的村口。
“把裝有大蒜的密封陶罐放在溫水中,手放下去,感覺水不冷就行。”
安排完村民,聶凡又開始和跟在他身邊的孩子們講解起什麼溫度酶化最快,需要酶化多長時間來。
一刻鍾後,聶凡親自和一眾村民搭建起蒸餾設備來。
“冷凝的長鐵管,中間埋進流水的水溝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