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對話(3)(1 / 1)

李越做《新生》雜誌,雖然是早就有的計劃,但把公益結合到裏麵,卻是因為係統任務的緣故。

能得到元老的認可,主要原因也確實是和公益有關,之前在電話裏,元老就對他這種公益方式大加讚許。

但係統的任務卻一直沒有完成,這是讓李越一直摸不著頭腦的地方……

“做這個雜誌,主要還是出於對文學的喜愛吧。”李越笑道,“我想讓自己和別人,都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文章。”

譚天鴻也笑道:“每賣出一本雜誌,就捐款一元,然後還把公益行動作為雜誌內容進行刊載……這樣的奇思妙想,可能也就隻有你刀藏鋒才能想到了。”

李越微微一笑,說:

“談不上奇思妙想,就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新概念】的舉辦,讓很多學生都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極大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公益事業的話,在雜誌裏刊載,也是為了讓學生們能更多的看到真善美。”

譚天鴻點頭,問道:

“一般做公益事業,企業家們基本都是在企業走上正軌,或者功成名就之後,再來進行的。

大家也都推崇這麼做。

但你在《新生》的第一期,就開始做這個公益項目了。你是早就預料到,這個雜誌一定會成功嗎?”

李越輕輕點頭:“隻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公益,那就一定會成功。”

“不過這個公益基金,是以《新生》的名義進行的,和靈越集團並無關係。”譚天鴻又問道,“我記得微博有個公共援助平台,也算公益事業吧,以後靈越集團會去做更多公益內容嗎?”

“這個當然會做。”李越肯定道,“《新生》主要針對的是貧困山區的教育。但在社會上,仍然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以後靈越集團當然也會對他們施以援手。這是身為一個企業家該有的責任。”

李越說的很誠摯,譚天鴻也覺得眼前這個年輕人,沒有在直播室說著違心的話,便對他有了更多好感。

“現在很多社會人士,都通過《新生》對貧困山區進行了援助,這在以前是很少出現的。可以說,《新生》的公益事業,是非常成功的。”

譚天鴻說完,忽然看向了直播室的另一邊,然後說:“今天,我們也邀請了一位特殊的嘉賓來到現場。她一直都想親自對李越同學說一聲謝謝。”

李越不知道節目還有這個安排,也不知道這位嘉賓是誰。

他朝那邊看去,一個穿著樸素的年輕女人緩緩走了過來。

譚天鴻介紹道:“她就是來自邊疆山區南甸縣的張貴美老師。”

聽到名字,李越知道這個嘉賓是誰了。

《新生》第一期幫助的那個老師。

現在南甸縣那邊,新的學校已經在建築中,老師和孩子都在等落成的那一天。

沒想到那個老師竟然來到了燕京。

看到張貴美,李越連忙起身,走過去說道:“張老師,南甸離燕京這麼遠,真是辛苦您了!”

“不辛苦!”

張貴美大約45歲左右,但模樣卻顯得很蒼老,隻看她臉上那些時光的印跡,就知道她有多勞累了。

譚天鴻便看著李越說:“我們去南甸時,看到了那裏的變化,孩子們有衣服穿,有書看,他們都嚷嚷著是一個叫李越的哥哥幫他們的。張老師對《新生》很了解的,她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才有的。所以她找到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帶她來找你,想當麵感謝你。”

李越看著張貴美,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他沒想到人家會這麼看重這份情義,跑這麼遠就為了說一聲謝謝。

“李總,我代表南甸中學全體師生,向你表示感謝!”

張貴美對著李越深深鞠了一躬,嚇的李越連忙扶住了她:“張老師,不用這樣的!”

“一定要的!”張貴美的眼裏已經濕潤,“我們南甸縣,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偏了,是國家想幫都幫不到的地方。你們雜誌的工作人員,為了把錢和書送到我們手裏,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在我們建學校時,還幫忙添磚加瓦,除了當麵對你說聲謝謝,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李越有些動容,他隻是公益事業的發起者,沒有實際參與到裏麵,所以並不知道個中辛苦。

看到張貴美不遠千裏,也要當麵感謝,他知道,係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