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北京城的街頭,已經是恢複了一些生氣。不過一座原先有著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現在卻隻剩下了五十幾萬人,所以怎麼看都覺得是空蕩蕩的。
然而華夏民族克服災難的能力確實很強大。就這麼短短半年多時間內,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附近木料、磚石等建築材料也被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而北京城內的百姓也開始了災後重建。由於城中所需勞力較多,那些無業的百姓都也找到了活計,而京城的各行各業也都在逐漸的恢複之中。
今日的吳世恭也是浮生偷得半日閑,他身著便衣,也在一群便衣侍衛的護衛中,相送著自己的好友——孫呈秀返鄉。
“耀之兄!當年在國子監,朕得你照顧甚多,可一晃這麼多年,都分散兩地。好不容易咱們兄弟見麵,可你又要返鄉,真是光陰如梭啊!”吳世恭感歎道。
孫呈秀看了看道路兩旁忙著新建的民居,也是百感交集:“為兄這一輩子,也就學到了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為兄幼時熟讀聖賢,總感到自己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可沒曾想到,是昏昏碌碌蹉跎一生。而在當年,王恭廠大劫,百姓屋居都由皇上所建,那時為兄就看出皇上之所才是異於常人。而在今日,大變之後的京城內,又是皇上主持重建。依為兄所見,皇上定會是個堯舜之君。為兄其實心中甚喜也。”
“既然如此,耀之兄為何不留在朕的身邊。為天下百姓出力呢?也可施你之胸中所長?”吳世恭再次挽留道。
“不了!”孫呈秀苦笑著搖了搖頭,“為兄已過知天命之年,餘生也隻想在家中耕讀享樂。看著根兒長大成年。說心裏話,亂了這麼多年,為兄已心有餘悸矣,不想在官場多逗留了。”
其實孫呈秀心中明白:雖說吳世恭是他少年好友,可在吳世恭落魄之時,他也就是一直躲避,連封安慰關心的信函都從未寄出。甚至到了汝寧軍的勢力擴展到六安以後。孫呈秀都未竭力支持,還一直拖著後腿。
所以到了今天,雖說吳世恭還很念舊。可孫呈秀一旦留在朝中,安置他的官職肯定不會太高,還免不了他人在背後冷言嘲諷,更是讓吳世恭難以做人。因此。孫呈秀還是決定放棄官職。起碼可以維係住與吳世恭的交情。
其實對於孫呈秀心中所想,吳世恭也是心知肚明,他皺著眉想了一下,再次挽留道:“就算耀之兄不想為官,也可在京城定居。根兒也與我家麟兒歲數差不多,可讓其到麟兒身邊伴讀。”
雖然安置孫呈秀比較尷尬,但是吳世恭還想要照顧孫呈秀的獨子,也算是倆人交情一場。
孫呈秀的臉一僵。接著又苦笑了一下,婉拒道:“賤內思子。不願其離身。而為兄也離鄉頗久,想要葉落歸根。多謝皇上的好意了。”
接著,孫呈秀又猶豫了一下,附過身小聲道:“長敬!為兄在這裏就隻談兄弟之情,不論君臣之誼了。長敬!你可要三思,你姓吳!太子姓薛!怕引起朝中紛爭啊!”
孫呈秀的意思很明白,雖說吳世恭是好意,讓孫呈秀的獨子去做太子薛呈麟的伴讀,但因為姓氏傳承的問題,其實太子薛呈麟的地位並不十分穩固。萬一將來吳世恭的繼承人有變,那作為太子伴讀的孫呈秀獨子,下場也肯定不會怎麼妙。所以孫呈秀不敢賭,也提醒吳世恭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