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又是炮灰(1 / 2)

這一天的交戰,雙方是傷亡慘重。大平軍傷亡近萬,而清軍更是傷亡了一萬多。從數字上來看,似乎清軍傷亡多一些。不過清軍傷亡的,大多數都是歸順麼滿清的漢軍旗和蒙八旗,真正的滿八旗卻並不多。而大平軍傷亡的卻都是自己的主力部隊了。所以從實力損耗上來看,大平軍有些吃虧。

尤其是清軍本來就比大平軍多了五萬兵馬,所以在這番消耗之後,雙方的實力的差距也變得更加大了。

而對於大平軍比較吃虧的是,他們作戰的目的就是要封鎖住清軍,不讓清軍衝入關內。所以大平軍的防禦就是剛性的,並不能後退。一旦後撤,那半包圍防線的弧線長度將要大大增加,大平軍的防線也將更加薄弱。說實話,要不是書墨的援軍及時趕到,就是大平軍現在的傷亡,以後如果要維持住完整的防線,兵力都有些捉襟見肘了。

同樣道理,大平軍也不能在山海關到北京城的一路上安排幾道防線,以此來逐節防禦。一句話,現在的大平軍就是要把清軍硬頂在山海關內。

不過清軍同樣也有著難過之處。畢竟大平軍是守,清軍是攻。在遠程火力上,尤其是在火器上,清軍有著很大的劣勢。為了打破大平軍的防線,他們隻能用命去填。這對人力稀少的清軍來說,完全就有著切膚之痛。更不用說拖延的時間越久,大平軍的防線也將建造得更堅固了。

所以說。這仗雙方都難打。因此。在短短的一天激情之後,兩軍又開始了不溫不火。每天都出營列陣,每天卻都是試探著交鋒幾下以後。收兵回營,再也不敢冒然決戰了。而這樣的戰況,在不知不覺中就持續了近二十天。

從表麵上來看,兩軍似乎打得都是太保守了。但在暗地裏,雙方其實都是在調兵遣將。

多爾袞已經派快騎赴阿巴泰的軍中,要他率軍從長城關隘入關,先威脅到北京城。使得京城附近的大平軍不敢輕舉妄動,接著極速趕至山海關,與山海關的清軍一起前後夾擊。徹底消滅大平軍的主力。

而吳世恭除了留下最少量的兵力守禦住北京城和通州城之外,也抽調了駐紮在京城的禦林軍一萬,再加上從輔兵中挑選出的“精兵”三萬,準備隨時支援山海關前線。

此外。吳世恭還急令征西軍、四川軍、征南軍、浙江軍和山東軍。讓他們抽調精銳北上,加入到與清軍的決戰之中。而這幾支大平軍,也已首批調集了七千騎兵,分幾路急行軍向著京城趕來。而更大規模的援軍,也正在集合出發中。

而楚格的飛馬鎮二萬六千騎,正在補充近萬名民夫,還有四千多輛大車和拉車的馱馬,準備再次運糧至遼東。要知道。雖然楚格曾經把寧遠、鎮遠兩城的一些多餘人口帶回關內,但是這兩城內的糧草。也最多支撐到十月、十一月間。再晚可就要殺馬吃人了。而現在都已經到了五月下旬了,算上運糧途中的作戰和耽擱,其實飛馬鎮的時間已經是十分緊張了。

而在此時,大平軍並不知道阿巴泰已經集結了大軍,將在宣大一線入關。而清軍也不知道飛馬鎮又將殺個回馬槍,再次出關,救援寧遠、鎮遠兩城。至於吳世恭又聚集起了一支機動軍團,南方各路大平軍還相繼派出了援軍北上,清軍就更不了解這樣的情況了。

所以現在的山海關,兩軍的主力倒是一直在僵持。而在其他地方,雙方就像是被蒙了雙眼一樣,自顧自的走棋,錯進錯出,也不知道是誰笑到最後了。

暫時把視線移離正麵戰場,先看看邊角——朝鮮發生的戰鬥吧!

五月二十四日,安州。

看著眼前列陣的大平軍,多鐸問道:“算過了嗎?究竟多少人?”

“一萬出頭一點。”多鐸身邊正白旗參領博敦回答道。

“真的看清楚了?”多鐸轉頭又問道。對於博敦回答得如此迅速,多鐸的心中就有些疑問。

“是真的!爺!奴才哪兒敢在您麵前胡說八道呢?”博敦連忙躬身,對多鐸笑道,“您看對麵的漢軍,站得都是一塊塊的,每塊的人數都是兩千出頭,多好數啊!”

多鐸又轉頭看了看大平軍排好的方陣,對博敦笑罵道:“你這奴才倒也聰明。也不怪爺對你賞識。好了!咱們的人數都占優了,更不用說都是國族健兒了。早知道就不把這些累贅帶上,也能節省時間。爺還能抽空回次盛京,府中的幾位福晉可都盼著爺呢。”

“哈哈哈——!”四周的清軍將領們立刻都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