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吳世恭的出征,最高興的不是在大淩河城,望眼欲穿等著明軍來援的祖大壽(當然他也不知道有吳世恭這麼一支明軍援軍),而是現在等在汝寧府城,盼著吳世恭出征的那幾個淩師爺留下的隨從。
當他們終於等到吳世恭如約出征的消息以後,有幾個還不放心陪同著吳世恭的汝寧營一同行軍,剩下的那幾位就飛馬到開封城,向著河南巡撫報告這個好消息去了。
吳世恭當然不會管這幾個人的舉動,他率領著軍隊,經過了兩天的行軍,來到了千戶所堡壘這裏。接著,吳世恭在這裏休整了一天,最後一次補充完所有的物資。
雖然吳世恭的工坊絕大多數搬遷到了汝寧府,但是在千戶所堡壘這裏還是留下了一些工坊的。
這次吳世恭的汝寧營出征遼東,最大的問題就是道路不熟。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就設想一下,現代一位河南當地,不大出遠門的人,把他空投到錦州,讓他在不能夠問路,沒有路標的情況下,走路走到山海關,那他十有**就會暈頭轉向的。
再說,吳世恭也合計了一下,自己救援大淩河城的時候正好就是在春暖花開的時候。這時候冬天的積雪也正好融化,那麼遼東的道路也肯定相當的泥濘。這種道路也肯定不利於大車的迅速前行的。
因此,吳世恭就要在千戶所堡壘這裏的大車製作工坊裏補充一批大車和大車輪子。還好,因為在這工坊裏也有存貨,而這崇禎四年的十一月又是潤月,吳世恭又多了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因此,那大車製造工坊也拿的出吳世恭要求的大車和車輪。
還有,為了萬一在大車陷入泥濘時,吳世恭是準備著扔下大車逃跑的。因此,為了能夠帶上逃跑時所需的幹糧,吳世恭還在千戶所堡壘的製衣工坊為每位兵丁製作了一個幹糧袋。
這幹糧袋的樣式,隻要看過描寫長征電視劇的人都有印象。而這個幹糧袋,將裝有可以滿足每位兵丁十天的存糧。
吳世恭這次出征一共帶了三百輛大車。而拉大車的馬,吳世恭也為每輛大車準備了兩匹。帶上這麼多馬,也是因為萬一大車陷入泥濘後,兵丁可以扔下大車騎馬逃跑。而準備了這麼多的馬,也幾乎就把吳世恭所有的馱馬給掃蕩一空。
吳世恭準備這麼多的大車和馬匹還有一個原因。在上兩次吳世恭的作戰中,雖然有些運氣的成分,但吳世恭每次作戰還是收獲很多的,可以說是發了兩次戰爭財。
但這次出征遼東就有些不同。吳世恭判斷著,這遼東是人煙稀少,而和韃子作戰也最多繳獲些韃子的首級,根本不可能有什麼金銀和糧草的繳獲。就算是有,人少的汝寧營也搶不過自己的那些友軍。
因此,吳世恭在一路北上的時候,就會找機會在各地多撈一些。待到汝寧營走到通州的時候,再把那些撈來的物資交由張春宇,讓他以後就地發賣也好,為汝寧營運回河南也好,反正是給汝寧營的這次出征彌補一些花銷。
所以,不要看吳世恭帶了這麼多的大車,很多的大車其實都是空置的,吳世恭自己也隻攜帶了十天的存糧,就準備先到濟寧漕糧官倉去補充呢。
應該說,吳世恭為這次出征的準備工作是把想到的都安排到了。至於吳世恭的汝寧營在出征行軍途中,會遇到這麼大的意外,這也隻能夠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吧!
軍隊在準備著最後的物資,吳世恭也要接待一下當地送行的人。龔浩然帶著幾十位當地的秀才也為吳世恭送行來了。
吳世恭和龔浩然其實見麵的次數也不多,倆人的習性、愛好和年齡等方麵也相差很多。但是每次倆人一見麵,總是能夠相談甚歡。對於這一點,吳世恭自己也感到有些奇怪。
可這次送行,龔浩然卻有些傷感。吳世恭以為是龔浩然認為自己這次遠征遼東會凶多吉少,所以龔浩然才會表露出這樣的感情。
可是在交談下來以後才了解,龔浩然根本就沒有為吳世恭的這次遠征而感到擔心。他認為吳世恭的這次遠征也肯定會馬到成功的。
龔浩然的傷感是因為他的年紀已大,就要致士回鄉養老了。而等到吳世恭出征歸來,估計龔浩然也不會再在這裏當教諭,早就回老家了。按照明朝的交通和通訊條件,龔浩然基本上也不會再和吳世恭見麵交談了。所以這次,龔浩然真的是和吳世恭生離死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