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戰鬥,依舊是明軍主攻。而且也象事先計劃的一樣,明軍的中路和左翼首先發起進攻。
而在雙方戰鬥之前,火銃和弓箭這些遠程武器的投放就明顯減少了。在整個上午,雙方的火銃都超負荷射擊,而射速又保持著這麼快,很多火銃都被超負荷的射擊給弄報廢了。因為當時火銃槍管的原材料也隻是熟鐵,並不是鋼材。
而弓箭手也因為長時間的射箭,再也不能保證自己的開弓和射箭時的精準度了。要知道,一個訓練有素的弓箭手,他的體力也最多隻能夠保證連續射二十枝箭左右,再多他也就不行了。
並不象在文學作品中描述的一樣,什麼連珠箭什麼的,射箭仿佛就象是打機槍。這是真實的打仗,並不是玄幻。不信的話,你可以找一家射箭館去連續拉滿二十次弓再說。因此,下午的戰鬥就很快演變成了殘酷的肉搏戰。
雙方的武官,都對站在前幾排的兵丁采用了同樣的動員方式。幾口打開的裝滿了銀錠的箱子,而那些前排兵丁身後站著一排手持利刃督戰的親兵。反正這種動員方式完全就是赤裸裸的。
如果能夠從空中俯視的話,可以看到中路和左翼的明軍陣形狠狠地撞上了叛軍的陣形。最前的幾排兵丁立刻時犬牙交錯。隨著兵丁的傷亡,雙方的陣形也變得越來越薄,到了最後,連督戰的親兵都上了。所以,看起來這些用來鼓舞士氣的,箱子裏的銀錠也沒有幾個兵丁能夠活著拿到。
接著就是第二個陣形,第三個……
戰鬥的地方正是一個緩坡。如果在平時,這些坡度幾乎讓人覺察不到。但是現在這個時候。明軍就是由坡下往上攻,而叛軍卻是由坡上往下攻,明顯是叛軍占了便宜。這也是能夠主動挑選戰場的叛軍的一個優勢。
但是,明軍在前排戰鬥的都是多少經過軍事訓練的士兵,而叛軍在前排戰鬥的卻是孔有德在登萊招攬的土匪和難民。此消彼漲,明軍也抵消了叛軍的優勢,艱難地把叛軍打得步步後退。而這時候,明軍右翼的遼東軍卻奇怪地按兵不動,保持著沉默。
而吳世恭的聯軍在這時候也出動了。他們跟在了中路丘磊的部隊身後。不過雖然已經沒有明軍故意擋路,但是聯軍也隻前進到離戰線五百步左右的地方。就被前方密密麻麻的明軍擋住了去路,再也不能夠前行了。
“卸馬!”看到自己的汝寧營不能夠再前行,吳世恭大聲地命令道。
最前麵五百名機動營的步兵,立刻在周巡和俞繼的號令下,把馬匹從他們的大車上卸下來。之後把大車轉了一百八十度,並且在車尾上安裝上厚厚的木板。接著幾位兵丁握緊車把做好了推車的準備。這也就是用機動營步兵使用的大車改裝成的簡易擼車。
而在簡易擼車之間。夾雜著梁輝的炮隊。他們已經在火炮中裝填好了火藥和炮彈,共有十門三磅的火炮和後來汝寧營購買的七門一磅和二磅的火炮。
不過由於三磅的火炮有著汝寧營自己研製的仿西式的炮車架,而其餘的七門火炮因為沒有專用炮車架,隻是在購買來以後,安裝在七輛加固的大車上。因此,能夠承受後座力的三磅火炮就裝填了實心炮彈。而其餘的七門火炮,就裝填了減少了發射藥的霰彈。
而二百名親兵也在楊如鬆的命令下,從自己的馬上跳下,手握著槍斧。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親兵們攜帶著的中型火銃,都移交到了那些步兵手中。這些火銃加上步兵自己擁有的重型火銃,將會形成持續的火銃射擊。
伴隨著汝寧營一同到來的汝寧營的輔兵,立刻上前牽住了所有的戰馬和馱馬的韁繩,要把馬匹拖到斷後的燕定山部隊中去。
吳世恭眼看著前方的明軍步步推進,都已經快要推進到了坡頂上,可坡後又湧出一批叛軍,死死地擋住了明軍的腳步。戰鬥是越發僵持了。
可就在這時,遼東軍的陣中突然傳來了一陣火炮的巨響。讓人的耳中一聾。可還沒有等人反應過來,接著又是一陣巨響。隱蔽在遼東軍中的明軍炮隊終於開火了。
為了做到一錘定音,朱大典和高起潛可是花了大手筆的。他們把明軍的三十四門大口徑的火炮,調動了二十門到了遼東軍這裏,就準備著這一次的突然射擊。
而明軍炮隊的統領,也聰明地把這二十門火炮分成了兩組,依次向叛軍的右翼發射出了兩排炮彈。
火炮的射擊聲也太猛烈了一點,而火炮離汝寧營這裏又近,再加上沒有任何準備,所以吳世恭他們都感覺到自己耳中是“嗡嗡”直響,有幾位兵丁甚至暫時失去了平衡摔倒在了地上。
而馬匹就更不成樣子了。有幾匹馬甚至掙脫了輔兵握著的韁繩,受驚地四處衝撞起來。還好,這裏的人多勢眾,人群又站的十分擁擠,馬匹跑不起速度來。因此在眾人的合力之下,很快控製住了那些受驚的馬匹,隻造成了幾位輔兵的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