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住!壓住!別衝得太狠啦!”見到騎兵衝鋒以後,在後麵的吳世恭忍不住叫道。
親兵們都望著吳世恭,等待著吳世恭發布命令,可吳世恭卻在長噓了一口氣以後,向親兵們做了個手勢,讓他們別急著把這個命令傳遞給周巡。
其實今天汝寧軍主力的指揮權已經授予了在前麵的周巡,吳世恭並不應該多插嘴,那會造成多頭指揮,引起指揮混亂的。
可是剛才吳世恭在緊張的情緒下還是忍不住叫喊了起來,還好他及時製止了親兵們的傳令。而現在的吳世恭在心中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冷靜!要冷靜!”
而在前方指揮的周巡也早就明白了這一點,他在騎兵們掩殺了兩、三裏路後,就及時的鳴金,讓騎兵們返回本陣了。今天的作戰才剛剛開始,根本還沒有到一錘定音的時候,所以戰馬的體力要省著點用。
其實這就是在戰場上,將領指揮需要講究的節奏。該快的時候要快,該慢的時候要慢,要把戰爭進行的過程納入到自己軍隊擅長的套路中來。
對於業餘的軍事迷來說,最喜歡的戰爭場麵就是:一個包圍把敵軍全殲;一個埋伏把敵軍全滅;一次衝鋒把敵軍平推。
這種戰爭有沒有啊?當然有,而且這種輕鬆獲得大勝的戰爭,也是每一位將領在指揮生涯中夢寐以求的。可是現實中的戰爭卻往往是雙方處在一段時間的膠著狀態,所以對將領來說,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在戰爭指揮中要穩紮穩打。
而現在需要渡河的農民造反軍有著十幾萬人,就依靠汝寧軍的一次炮擊、一次火銃輪射和一次騎兵衝鋒,就想要把這十幾萬人全部打垮?那肯定是不現實的事。
汝寧軍需要做的是,先把農民造反軍的抵抗給完全粉碎了。當農民造反軍失去抵抗以後。就是汝寧軍擠壓農民造反軍的渡河空間了。
隻要淮河上有著那幾座浮橋,那就給了農民造反軍一個生的希望。根本不需要汝寧軍的驅趕,他們就會聚集到浮橋這裏搶著過河。
否則的話,斷了浮橋這條退路,沒渡河的農民造反軍要麼困獸猶鬥,要麼四散而逃,反而會給汝寧軍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這就是半渡而擊的精髓,這就象是攻城戰中圍三缺一一樣,是在長期的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個最有效殺傷敵軍的戰法。
而見到了汝寧軍的騎兵不再追擊,一部分農民造反軍逃入了後麵的人群中。以那種虛假的安全感掩飾住自己的恐懼;另一部分就在掃地王的率領下,想要做著就地抵抗。
隨著張獻忠、太平王等部隊的到達,掃地王這裏竟然很快又聚集起了二萬多人。不過這次他們也不敢再次發動主動衝鋒了,都是人擠人擠在一起,互相壯大著膽。目視著汝寧軍方陣的逐步靠近。
張獻忠站在車頂眺望著掃地王的部隊,無奈地搖了搖頭。接著吩咐道:“可望、文秀!你們快些帶人過去。想辦法把掃地王他們帶過來。”
“真是的!掃地王也打了這麼多仗了,連吳屠夫火炮凶猛都看不出,這樣擠在一起是想挨鐵彈嗎?”
接著張獻忠對李定國說道:“我們老營有多少人過河啦?”
“一小半吧。隻要一個時辰,我們老營就能夠全部過河。”李定國回答道。
“讓他們動作快點!”張獻忠接著命令道,“定國你親自守在橋邊,有擠著要過河的就動用軍法。能奇!你帶著三千老營的人。驅趕其他的人往掃地王那兒壓,想辦法讓他們和吳屠夫的人馬糾纏在一起。你自己也要小心一些,把那些人趕過去以後,就馬上回來過河!”
“是!幹爹!”李定國和艾能奇立刻領命道。
安排好了這一切。張獻忠跳下大車騎上馬,帶頭向著浮橋走去。
軍隊的戰鬥力就體現在他們的紀律性。而看到汝寧軍的方陣步伐統一,盔甲鮮明地逐漸靠近,那些阻擋的農民造反軍就更緊張。依靠得也更緊湊了。
當汝寧軍走到離農民造反軍三百步左右的地方,在一聲號令下全軍停止了腳步,處在後排的火炮又拉上來了。能夠在遠程打擊敵軍,誰會腦袋發熱和農民造反軍拚刺刀啊?
首先拉上來的二十幾門火炮也沒有瞄準,對著農民造反軍的方向就是射擊。那些都是裝霰彈的火炮,不把霰彈打掉了,就不能夠裝填實心彈,所以除了留了六門還裝填著霰彈的火炮以防意外,其餘的火炮也就對空射擊了。
所以這陣炮擊對農民造反軍毫無威脅,已經有著心理準備承受炮擊的農民造反軍卻驚喜地發覺自己是毫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