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連鎖反應(1 / 2)

崇禎皇帝對這位在自己身邊操勞多年的老臣總算沒有絕情,雖然讓溫體仁退休回家,還是很給了他應有的體麵,並在臨行前賜給他金銀綢緞,並命行人司官員一路護送他至浙江故裏。

可沒有了權力的溫體仁,也抽盡了自己的生命力。當他回到家鄉之後,這位在一年前還精力充沛地打壓政敵的前首相竟然一病不起,在第二年就死去了。

溫體仁是位標標準準的政客,對於治國是毫無建樹,在他擔任首相的期間,明朝內外的局麵也是在一步步地惡化。雖然在此期間有著天災**的客觀因素,也有東林黨人為了一黨之私,百般阻撓朝政的原因,但作為首輔,溫體仁確實是極不合格的。他也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而在這場政治變換中,東林黨的大本營——南直隸的官場倒是沒有加入。也不是其他的原因,因為他們現在正被闖塌天劉國能的農民軍搞得是焦頭爛額呢。

在崇禎十年初,闖塌天劉國能率領著自己的六萬多人馬來到大別山區以後,他沒有急著四處攻略,繳獲給養供給給自己這麼多的軍隊。首先他就撕下了“江湖義氣”這個麵具,文攻武衛地開始整合大別山區的農民軍殘部,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模樣。

劉國能也是有著小九九的,自己將來在汝寧軍的地位高低,無非是看自己投誠的人馬多少;而吳屠夫是否會卸磨殺驢,也是看自己掌握著多少兵力,所以自己現在還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吧!因此在劉國能的一番努力下,他的人馬一下子膨脹到了八萬多。

而在進入三月後,雖然有著汝寧軍暗中補給,但劉國能部也不能夠坐吃山空了。為此。他必定要向外展開軍事行動了。

不過這軍事行動也隻有一個方向,無非是向東去往滁州、南京方向。因為向西是汝寧軍的地盤,向南是長江,向北則是鳳陽巡撫朱大典的二萬重兵。

二月底,劉國能率領著精銳五萬兵發桐城。毫無意外,桐城一攻而克。接著劉國能再次分兵懷寧,懷寧知縣棄城而逃,於是劉國能部兵不刃血地連奪兩城。

接著劉國能部就開始向著廬江縣開進了,他要從巢湖以南穿過瀘州,進入到安徽滁州境內。可這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按照吳世恭原定的計劃。劉國能部運動的方向很靈活,很多時候都能夠自做主張。如遇強敵,劉國能可避、可讓、可改道流竄,甚至可退回大別山區休養生息。關鍵的是要保存劉國能部的實力。

吳世恭就是要劉國能部攪亂安徽地區,並且以自己的威脅吸引住北直隸官軍的注意。等待著南京兵部召喚著汝寧軍共同剿匪。

如此一來,汝寧軍的出兵就是師出有名。而且能夠在安徽地區獲得極大的利益。再加上順理成章地把劉國能部公開招安。而且投誠的農民軍再就地安置,那這塊地區就變相地被汝寧軍控製了。

那投射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到達安慶,使得汝寧軍的水師在長江上再增加一個基地。所以說,關鍵的就是要劉國能有著實力,不是要讓他與官軍硬拚。所以在這一點上,汝寧軍的要求和劉國能的利益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