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錢、錢、錢(下)(1 / 2)

“大人!就為這些區區外物,卻得罪了楊閣老,此事殊為不智。”張之恒小聲地對吳世恭道。

當張之恒得知吳世恭與顏繼祖達成了協議,雖然他還是為吳世恭執筆了奏章,可心中還是一直持反對意見。今天趁著吳世恭獨處,張之恒就主動求見,想要指出吳世恭的錯誤,最好能找出個彌補的方法來。

“張先生!非我利令智昏,實則無奈啊!”吳世恭歎息道。

“可大人是否明白?顏巡撫所承諾宛如空中樓閣,一旦其不在其位,所說必盡數作廢,而大人與楊閣老此隙已成,卻很難緩和,真是太得不償失也!”

這次為了要吳世恭幫忙,顏繼祖可謂是甩出了大手筆。為了讓吳世恭出手,那些答應的小條件不說,還給予了吳世恭兩大好處:一是給予吳世恭和劉澤清一萬畝濟南城附近的無主土地;二是默許吳世恭在登萊開設一個海船碼頭。

說實話,如果這兩個好處實現的話,確實能給汝寧軍帶來相當大的利益。先說萬畝地,吳世恭和劉澤清相約的是七三分成,吳世恭就可以白得七千畝,就算是一轉手就可以淨得幾萬兩。

再說那個碼頭,如果實現的話那更不得了,簡直就會成為汝寧軍的一個聚寶盆。

因為明朝的禁海,所以北方沿海地區根本沒有什麼商用碼頭,而江南和福建以鄭芝龍為首的海商,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倒有些碼頭,不過為了隱蔽,還是以海島上的碼頭為多。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比如:最賺錢的黃金航線——大明至日本。如果大明的北方與日本進行進出口貿易,就要把商品先送至南方。再通過南方的碼頭外運。這在明朝昂貴的物流成本麵前,簡直就是一個極大的浪費。

如果能在登萊有了一個中轉站,那麼運輸的成本將大大減少,而海貿的盈利將會大大增加。還有,可以讓海船可以在沿途多個補給、維修船隻的地方。因此在以前鄭家得知吳世恭在登萊有兩家鹽場的時候,他們早就詢問過吳世恭建個碼頭的可能性。當時因為時機不成熟,所以也就沒了下文。不過吳世恭早就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了。

而吳世恭擁有了這個碼頭以後,也將在與鄭家的合作中,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地位。起碼能做到擁有話語權,不會像現在一樣。被鄭家肆無忌憚地打壓。

看起來好處確實很多,但實現這一切要有一個基礎,那就是顏繼祖一定要留在山東巡撫的位置上。而且不僅不能夠被治罪,甚至不能夠被免職。由此就可以看出,實現這一點的難度有多麼的大了。

而且。顏繼祖給予吳世恭的那些東西,都是些利用職權得來的東西。而他私人並不需要為此付出些什麼。而吳世恭付出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支持。也就是說,吳世恭是用實在的東西換顏繼祖虛的。這總讓人有種吃虧的感覺。

“張先生!您也在朝中為過官,依你所見,如無此事,楊閣老又對本官有何看法呢?”既然正麵很難向張之恒解釋清楚,吳世恭就準備用迂回的方法。

張之恒立刻皺起了眉。苦苦地思索了起來。想了好一會兒,他才長歎了一口氣,搖搖頭道:“不好!”

其實這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吳世恭與楊嗣昌私人之間沒什麼交集,倆人之間也談不上有什麼看法與成見。但崇禎皇帝對吳世恭有惡感,而楊嗣昌又是崇禎皇帝的心腹,那就決定了:楊嗣昌一定會和崇禎皇帝抱有同樣的立場,所以說,吳世恭和楊嗣昌本來就是天敵。既然已經是天敵了,就不怕再得罪楊嗣昌一次。

雖然想明白了這一點,但張之恒還是接著責怪道:“大人!雖說如此,您也不應焦急如此!”張之恒的話也很有道理,再怎麼說,晚些發生爭鬥總比立刻刺刀見紅的好,要知道,現在的吳世恭畢竟羽翼未豐,樹敵不宜太多。

吳世恭也是滿臉苦澀,搖頭長歎道:“哎——!與先生明言,此次大戰將士英勇非凡,指揮也無失誤,可我還是犯了輕敵,小瞧了韃子,以為憑一萬六千汝寧軍就可大敗韃子,可沒成想韃子如此難啃,傷亡如此之大,因此,此戰雖勝猶敗,一旦處置失當,可能我們好幾年的心血全都白費了。”

“為何如此?”張之恒立刻大訝道。因為加入汝寧軍的時間較短,所以張之恒並不完全明了汝寧軍的財政狀況。

“先生睿智,正想向先生討教。”於是吳世恭就把汝寧軍將要麵臨的狀況詳細地向張之恒介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