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急轉直下(1 / 2)

但不知為何,洪承疇的指揮有著兩大致命的疏忽。

一個就是明軍未曾隨身攜帶足夠的糧草。在明軍中,除了一直保持著良好習慣,攜帶著足夠全軍使用一個半月糧草的汝寧軍,其他的明軍隻是隨身攜帶了三天的糧草,而糧草的供應都需後方筆架山來運送。

這個疏忽很讓人費解,因為明軍的騾馬和車輛都是足夠,完全可以隨身攜帶足夠一個月的糧草。而且明軍與寧遠的距離也隻有一百裏出頭,這樣的距離也並不遙遠,五十裏糧道也與一百多裏糧道的危險程度也差不多,根本沒必要在筆架山設糧站,完全是多此一舉。

可能洪承疇希望縮短糧道再保險一點吧!也可能有著其他原因,但從戰爭指揮的角度來看,統帥應該未勝先慮敗,而洪承疇就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因此,在這裏他是失責的,並且已經在明軍頭上懸上了一把寶劍。

另外,雖然明軍看似成為一個鞏固的防禦體係。但在錦、鬆、杏、塔這道生命線北側有一條長嶺山脈,不十分險峻,騎兵完全有可能繞山路而過,包抄到鬆山以西,切斷明軍的補給線。

為此,大同監軍張鬥曾提出分兵一支駐紮在長嶺,防止清軍繞道包抄。

可洪承疇卻傲慢地說:“我作了十二年總督,你們這些公公懂得什麼!”拒不接受張鬥的意見,而長嶺方麵一直沒有設防。

對於洪承疇的一意孤行,明軍中所有的官員都難以反對。因為明軍前麵的獲勝,造成現在的洪承疇是如日中天,所以現在的洪承疇已經從自信心不足轉變成自信膨脹了。

而吳世恭也在聽聞這個爭論以後,專門尋找到哈丹巴特爾。想要通過這位了解遼東道路的本地人口中,得知長嶺那裏是否如此?

可是哈丹巴特爾的回答相當含糊,他承認那裏有著山路可以通行,但又說明了長嶺是一座山脈。而在山脈中,有山路可通過行人和可以通過大軍是兩個概念,因為山路中很難通行大軍中的騎兵和車輛。

而筆架山畢竟是明軍的重要糧站,那裏也修建有堅固的堡壘,沒有火炮和攻城器械,根本奈何不了堅固的城牆。因此,吳世恭也認可了洪承疇的判斷。

其實說到底。洪承疇往日的名聲和他現在指揮的表現,確實帶給了包括吳世恭在內的明軍官員們以很大的信心,使得大夥兒對他的判斷就有些盲目。

尤其是洪承疇選擇的車陣緩進的戰術,是現在明軍所能夠選擇的最好、最恰當的戰術,這就更體現出洪承疇的指揮功底。也讓人佩服萬分。當然,這種戰術也很合吳世恭這種烏龜流武官的胃口。

反正在這時候。就算是有些明軍官員有些疑惑和擔心。但沒人再會當麵辯駁,所以這個致命疏忽也就再也沒辦法彌補了。

而皇太極在接到錦州方麵的戰報後,立即決定親率大軍馳援,並且打算借此機會一舉消滅明朝在山海關一帶的主力部隊。他調集各部兵馬彙集於盛京,本來準備十一日出發,但因為鼻子出血嚴重。拖了幾天。

到十四日,皇太極的鼻血還沒有完全恢複,他就帶病出征了。在臨行前他召集貴族和大臣,很興奮地說:“朕隻是怕敵人聽說朕將親征。會倉促逃竄。倘若上天眷佑,敵兵不逃,朕一定讓爾等大破此敵,如同縱犬逐獸,易如拾取,不會過於勞苦。朕所定攻戰機宜,爾等慎無違誤,勉力識之。”然後先帶三千精騎,一路用白手絹兜著留下的鼻血,晝夜兼程趕向錦州。

“快些挖!誰敢停,爺就抽誰!”牛錄額真馬佳顏揮舞著纏著鐵絲的皮鞭,他接著用皮鞭一指賣力地挖著壕溝的白豬,說道:“白豬!這些奴才就交給你了,天亮前務必挖好這一段。完事了以後,爺一定把你抬旗。”

“放心吧!爺!”白豬用袖子擦了擦自己的滿頭大汗,道,“不會誤了爺的事!”

在當時被福佳氏打昏了以後,得到消息的牛錄額真馬佳顏就把白豬討要了過去。而那時候的白豬已經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了,所以福佳氏也就把白豬放了手。她以為白豬是肯定不行了,自己還能夠節省一張草席。

沒想到白豬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在馬佳顏的養護下,竟然活了過來,而且還完全恢複了健康,沒留下什麼後遺症。

而這麼一來,白豬也就變成了馬佳顏的包衣了。那馬佳顏倒也記著白豬的救命之恩,對白豬也挺好,所以他也成為了包衣中的一個小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