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深入交談(1 / 2)

麵對著秦公公的驚呼,吳世恭語帶輕蔑地回答道。“留在這裏又如何?無論督師、巡撫,還是監軍、武官,都不想著去救援,隻敢待在寧遠和山海關的城牆後。就這麼望眼欲穿地看著北方,就能把鬆山的洪督師和錦州的祖總兵給看回來嗎?現在的遼東,多我一支汝寧軍不多,少我一支汝寧軍也不少,還不如回中原去剿平陝匪呢。”

聽了這話,兵部的王主事就有些不樂意了。他腦中文貴武賤的思想還挺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怎麼怵吳世恭。於是王主事就在一旁插嘴道:“無旨調兵,那不是造反嗎?”

見到了吳世恭的臉一下子變黑,一副要發作的模樣,一旁的秦公公連忙勸解道:“長敬!有話好好說。雜家來山海關不就是來聽你的主意的嗎?”

吳世恭一拂袖,不再理睬王主事。接著一拍手,對大帳外高喊道:“把東西都搬上來!”

一群親兵抬著兩張大桌子進入了大帳,而在大桌子上分別鋪著一張大地圖。吳世恭先站起身,恭請眾人來到地圖前。之後揮揮手,又讓親兵們都退下了。

“這張是遼東的地圖。”吳世恭先指著一張地圖說明道,“這次洪督師損兵折將,朝廷已經派不出那麼多的兵來維持山海關至錦州這一線了。因此,一定要收縮兵力,放棄錦州、鬆山、杏山和塔山,就留著寧遠和山海關,以這兩個城為犄角,全力防禦韃子在這裏入關。”

“這不是喪土辱國嗎?”王主事立刻驚呼道。

“有什麼兩樣?咱們大明朝其實已經守不住這四座城了。與其在那裏浪費兵力,被韃子有著圍魏救趙的機會,還不如先保存實力,重點守住韃子入關的關口呢。”吳世恭就是把現實情況說到了明處。

王主事抓了抓自己的臉。明白吳世恭所說的確實屬實。可他知道崇禎皇帝是個很要麵子的人,雖然是情形迫不得已,但誰敢在朝中提出這個建議的話,很可能被崇禎皇帝給記恨上,更可能事後被秋後算賬,而且還落下個身敗名裂。因此,王主事就為如何勸說崇禎皇帝而犯愁了。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掙紮,一旁的秦公公立刻對王主事說道:“咱們也就是傳話的,並不怎麼懂兵事,都是長敬之計。咱們隻要如實上奏即可。”

見到了吳世恭看著自己,目光中是飽含深意,秦公公立刻對吳世恭抱歉地苦笑了一下,說道:“長敬!你接著說。”

吳世恭在這時候也不願意多節外生枝,秦公公和王主事想利用自己就利用吧!隻要能解決問題。吳世恭願意為他們背上這個隱患。

“咱們要說遼東,也不能關注遼東一偶。要從整個天下大勢來看。現在陝賊在中原橫行無忌。而韃子在遼東肆虐橫行。以我大明國力,已經不能再兩麵開戰了。因此,必選其一。而陝賊禍害的是中原之富庶之地,而韃子橫行在關外,則都是蠻荒之地。因此,從任何方麵選擇。都是應該先陝賊,後韃子的。我製定的方略就是攻陝賊、守韃子。”

一聽這話,秦公公就點了點頭。這戰略與楊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戰略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很符合崇禎皇帝的心意。因此。作為內侍的秦公公就不怕崇禎皇帝會有責難,於是他就吹捧了吳世恭一句:“雜家向來得知長敬家學淵源,熟知兵事。你所說的確實大妙也。”

吳世恭對秦公公釋放出的善意,微笑了一下作為回應。他接著說道:“那麼既然對韃子是要守,其實就是要守住孫太師當年營造的寧錦防線。而寧錦防線的目的就是要防住韃子從山海關入關。那麼有十座城當然容易擋住韃子,不過就算是隻留下一座城擋住了韃子,也算是達到了目的。既然如此,錦州等四城也就不算是最重要了,放棄了也就放棄了。”

其實吳世恭在這番話裏玩了一個小花招。雖然從防禦的角度看,這樣的說法並沒錯。可是當年的孫承宗建造寧錦防線,是以防禦堡壘戰,進攻直至絞殺掉滿清的生存空間的。如果朝廷一旦同意了放棄錦州等四城,那明軍將在遼東完全喪失了進攻能力,根本威脅不到滿清。這也讓滿清可以完全騰出手,肆意地從長城各關隘入關搶掠。

不過在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明朝也保不住錦州等四城了。所以吳世恭也就不說破了,就讓崇禎皇帝和朝中大臣們麵對現實吧!

吳世恭接著說道:“再說,韃子幾次入關,又有哪一次走的是山海關?都是從長城各關隘入內。所以留著遼東兵力也是浪費,還不如加強宣大一線的防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