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撈東西第一(1 / 2)

“大人!沿海各堡總共送來了八百多人,小人就去看了一下,這老的老、少的少,也就別提了。讓他們走到鬆山都夠嗆,更別提打仗了。”餘繼向吳世恭彙報道。

“大人!到現在為止,湊來的人都不滿四千,在開春前出兵已無可能。要不,大人再向朝廷上封奏章?讓朝廷多少撥一些兵丁?”一旁的周俊吾勸說道。

吳世恭笑眯眯地聽著眾人的發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在聖旨下來以後,在遼東的最高文武官員立刻齊聚商議。而在這會上,互相扯皮也絕對免不了。到了最後,答應調撥給吳世恭的兵力就大大打了折扣,隻有一萬多,就遠遠不到三萬人。

可是到了會後,那些軍頭卻清一色悔諾,都死拽住自己的兵力不放,在折扣上又打了一次折扣。直到現在,才在督師標營、巡撫標營和監軍標營中擠了一千人馬給吳世恭。而在各路明將內,竟然也隻有吳三桂調撥給了吳世恭二千人。

當時的吳三桂也是遍收潰兵,然後再把潰兵整合在一起。可這麼一來,總有些刺頭不服吳三桂的管教,所以這次正好把這些包袱都甩給了吳世恭。當然,這些刺頭的馬匹、盔甲什麼的都是沒有的,兵器也都是最簡陋的。如果吳世恭要用到這些兵,還需花大價錢把他們給武裝起來。還有一點也相當討厭,那些刺頭在吳三桂那裏是刺頭,難道到了吳世恭這裏就不是刺頭了嗎?所以這些人照樣不怎麼服從吳世恭的管教。

而看到這樣的結果,薊遼總督楊繩武、遼東巡撫葉廷桂和遼東監軍高起潛也有些看不下去了。不過他們也不敢強行征用遼東各軍頭的部隊,怕激起兵變。因此,他們隻給了吳世恭一個政策,讓他可以到沿海各小軍堡內征發軍戶。以此來補充兵力。

而現在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漢民聚集點,除了錦州、寧遠等五大城以外,就隻剩下寧遠至山海關之間的一係列小軍堡了,而且是以靠近渤海的為多。

這些小軍堡,其實就是明朝一個個衛所堡壘。而這些衛所,基本上都是遼東係軍將的“自留地”。可以這麼比喻一下,這裏的一個衛就如同內地的一個鄉,一個千戶所就如同內地的一個村。而軍堡就是衛所內軍戶居住、守禦清軍的地方。

在平時,衛所內的軍戶就像農奴一般為遼東係軍將耕種;在戰時,軍將就從軍戶中抽出男丁去作戰。因此到了此時。這些衛所的軍戶和耕地,其實已經成為了那些遼東係軍將的私人財產。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明軍的慘敗也太甚了些,遼東係的軍將,除了吳三桂這寥寥幾人。其餘的都被困在錦州和鬆山,沒有幾個能逃回來。因此。楊繩武和高起潛他們抽調軍戶的命令才能執行下去。

不過也是同樣的不幸。這次明軍的慘敗也太甚了些,那些衛所內的男丁大多數都被殺、被圍,遺留下的也都被衛所內的軍官們死抓不放,因為還要依靠這些勞力來年耕種呢。因此,送到吳世恭軍中的也就是這麼幾個,總共還不滿千。而且年齡也是兩極分化。老的一批最低年齡是四十;小的一批,最大年齡是十五,真的把汝寧軍當成了慈善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