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自成這些農民軍,作為滿清最高統治者的皇太極他們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而清軍對於農民軍的動向不說是了如指掌,也可以說是相當了解。所以清軍的每次軍事行動才會這樣的“恰到好處”。
甚至在此次入口之戰之前,皇太極也對出征的清軍將士們再三叮囑:“如遇流寇,要對他們說:你等為明朝政治紊亂,激而成變。我前來征討,也正為此。”並且皇太極還要求要善待農民軍,不可與農民軍結下仇怨,如果對方願意派使者或有書信交送,一定要妥為接洽。
雖然因為機緣巧合,還有農民軍的流竄不定,清軍一直未與大順軍建立起正式的聯絡通道,但是有了那些與兩軍都有著通商的晉商們來回傳話,所以李自成他們多少都了解一點滿清方麵的“善意”。
而對於滿清,李自成這些大順軍的高層可謂是毫不了解。多年以來,大順軍一直與明軍作戰,因此,他們隻認為打敗明軍就會擁有天下,所以,他們很悲哀的降低了對關外清軍的注意力。
甚至李自成他們還認為:自己是與大明朝為敵的,而滿清也是與大明朝為敵的,既然這樣,那大順軍和清軍就是天然的盟友。李自成他們根本不知道:在兩國關係上,敵人的敵人不一定會成為盟友的。
而在實際上,明末的戰略格局就是明、清、闖、豫四方爭天下的局麵。而在這四方之間,絕不可能有著真正的盟友,隻能成為敵人。所以在這張以天下為賭注的麻將台上,李自成就忽略了一個最主要的對手。
因此,現在這三支將要發生戰鬥的軍隊就造成了一個相當複雜的局麵。
首先看看李自成的大順軍:大順軍兵盛而驕,但多由農民軍組成。成份很雜,老幼不等,缺乏正規軍的訓練。其主要軍事領導人也多由農民組成,文化知識很底,缺少統籌全局的戰略謀畫,所以說,這支部隊打遊擊野戰方麵優勢突出。對正規化的城市攻戰比較陌生。
再加上有了大批投誠的明軍加入,勢力雖然得到了膨脹,但還沒來得及對新力量的組合,同時。也沒來及對中原腹地的占領與鞏固,可以說也缺少戰略縱深。
接著看看吳三貴的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兵強而勢微,他聯合的是多年宿敵清軍;敵對的是剛建立新朝,士氣如虹的大順軍,可謂是大海泛舟。即無戰略勝算。也無戰略縱深。這時吳三桂唯一所持的是,隻有他那能征善戰了。
最後看看皇太極率領的清軍:滿清這時已經建國稱帝。苦心經營了幾十年。可算是國富民強,兵強馬壯。而清軍八騎勁旅,跟明軍多年作戰,戰鬥力強悍,在當時屬一流的軍隊。
同時,大清國政府。從製度到體製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們多年來重漢學,用漢臣。廣納天下賢士,可算政治清明,內部也在皇太極的整合之下得到了團結與加強。所以說,這時的滿清,已經完全具備了入主中原的一切條件,剩下的隻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時機了。如果說清軍還有劣勢的話,那就是隻剩下滿人這一條了。
尤為可怕的是:雖然對滿清都有一些防備,但吳三桂和李自成他們都對滿清抱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所以清軍完全可以火中取栗,等待大順軍與關寧鐵騎兩敗俱傷之時,再采取最利於自己的行動。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順軍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改變。他們暫時先放棄了攻打京城外城,要圍點打援,首先消滅東麵而來的關寧鐵騎,並放清軍出關,然後南下,再一舉消滅北犯而來的汝寧軍和黑雲軍。
七月二十七日,李自成親自率領大順軍主力三十七萬離京。以唐通率領的二萬投誠明軍為先鋒,主動迎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之所以帶著如此龐大的軍隊,有著威懾清軍的作用。但在內心裏,李自成也不免有著乘勝殲滅入關清軍的意思。說實話,他對清軍的保證也不是完全信任的。
此外,李自成這次出征幾乎帶走了闖營所有的主要將領,留守京城的是宰相——宋獻策所率領的十多萬大順軍。而牛金星將負責去收攏四處“撒野”的其他各部大順軍,並在收攏以後增援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
同時,李自成還向田見秀發出了命令:要他抵擋住汝寧軍和黑雲軍的進攻。如果卻是不能抵擋,也要逐節抵抗,多消耗掉一些汝寧軍和黑雲軍的實力。待李自成的得勝大軍歸來,再一舉擊潰北犯的汝寧軍和黑雲軍。
到了那個時候,沒有了援軍的京城外城也將變成了孤城一座,無論是招降,還是硬攻,大順軍都能不費力地攻陷而入。
顯而易見,這是李自成他們一拍腦袋想出的一個軍事計劃。雖然這軍事計劃看起來似乎是有模有樣,但這計劃的製定,卻完全沒做到軍事上的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知己知彼。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軍事計劃完全可以說是一廂情願,根本沒考慮到戰局的任何變化。如果大順軍僵持住了該怎麼辦?戰敗了又該怎麼辦?李自成他們都未想過。他們隻是認為:大順軍的勝利將會一個接著一個,無非是勝利的道路上所要花費的手腳需要多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