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宮以後,吳世恭就投入到了忙碌的宴會之中。為衍聖公、顏繼祖和劉澤清他們洗塵是一場;趙銘領隊的歸德、汝寧鄉紳團是一場;關可頌領隊的河南、湖廣官員跑官團是一場;龍虎山張天師、卡雷拉神父以及各大知名廟觀和穆斯林宗教首領組成的宗教代表團是一場。
甚至還有在南明控製下的,揚州商團和江南商團各一場。雖然在每場宴會中,吳世恭都是淺嚐而止,但這樣的連軸轉,也讓他是頭昏腦脹。
而這些客人都是來參加大平朝的開國大典的,吳世恭不殷勤招待還不行。反正當傍晚回到宮中以後,吳世恭感到是渾身疲乏,好久也緩不過氣來。看起來,這皇帝還真的不是人做的啊!
一旁服侍的葉忠立刻指揮著小太監,給吳世恭送上了醒酒湯和熱毛巾。在稍稍緩過勁以後,吳世恭就拿起了一旁裝滿奏章的小箱子,開始連夜批注了起來。
現在的吳世恭,最關心的當然是軍情。所以深知吳世恭習慣的葉忠,就先把關於軍情的奏章挑選了出來。
吳世恭首先就開始批注起西北方向,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奏章。
先說說李自成的大順軍。
八月十二日,大順軍撤出北京城以後,一開始還能夠嚴明紀律,對沿途的百姓也能夠公平買賣。不過他們為了阻滯追兵,擔任殿後的部隊就把大內錦綺纏掛在樹上,鑄金為瓴甋拋置道右,想要引起追兵的哄搶,以此來減緩敵軍追擊的速度。
可是當南路田見秀的大順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過來以後,西逃的大順軍頓時崩潰了,軍紀是蕩然無存。而大隊人馬也像是雪崩一樣潰散。
在得知了京城的清軍已經主動撤退以後,停留在石門的,薛勇所率領的蛟擊鎮和餘留的黑雲軍也開始了急行軍,追擊西逃的李自成部。之後在慶都(今河北省望都縣)追上大順軍。蘄侯穀英麾兵還戰,雙方戰於城東。大順軍饑疲交困,士氣不揚,被汝寧軍擊敗,穀英在亂軍中陣亡。
大順軍繼續南撤,又與汝寧軍戰於真定,再次失利。遂經井陘退入山西,留精兵防守固關。而汝寧軍也因為糧草補給不上,暫時停止了追擊,在固關與大順軍的斷後部隊開始了對峙。
與此同時,已經占領北京城的汝寧軍。開始了一係列收買民心的舉動。除了把崇禎皇帝帝後厚葬以外,太子朱慈烺和幾位皇子也都被封為了公侯。
並且汝寧軍還向天下公示:隻要前明官員肯歸順汝寧軍。就官複原職。甚至加官晉級。同時明確宣布,凡屬被農民軍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而這些保護官紳地主的政令一公布,那些曾飽受農民軍摧殘的明朝官紳地主,無不是彈冠相慶,宛如大旱之得及時時雨也。
從崇禎十四、五年開始,許多明朝官紳中的有識之士其實已經看出來大明朝行將入木了。而且因為這些官紳大多數都是當時有文化的一批人。又是地方上宗族首領,所以無論在影響力,還是在話語權上都左右著當地社會的民心所向。
而當兵禍和天災連年不斷以後,連許多官紳地主。尤其是西北幾省的官紳地主都紛紛家破人亡,所以他們也就迫不及待地要尋找到一位新的保護者。
所以當李自成的大順軍席卷西北幾省,風卷殘雲般所向披靡時,這些官紳地主也就立即把希望寄托在大順新朝之上。這也就是為什麼?李自成闖營進潼關以後,不到半年時間幾乎兵不血刃地就拿下整個黃河流域數千裏地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那些官紳地主們很快就大失所望了。李自成和大順軍的主要領導人,雖然由於自身地位的上升和封建文人的影響,而開始逐步地向地主階級轉化,可是這種轉化還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
在基本政策方麵,李自成等大順政權的領導人仍然堅持維護農民階級的利益。當時,大順軍的兵員已達百萬左右,在大片地區內建立了政權,用什麼辦法來籌措這筆龐大的兵餉和行政費用呢?
一種辦法是在承認和保護地主階級土地所有製的前提下實行“輕徭薄賦”,這是曆史上許多新建王朝的傳統辦法;另一種是實行剝奪剝削者的農民革命政策。
而李自成於崇禎十四年到十五年在河南曾提出了“不當差,不納糧”的口號,後來又具體化為“三年免征”的政策。是信守這些諾言呢?還是出爾反爾食言以自肥呢?
很顯然,李自成這些人的“革命立場”是相當堅定,他們決定繼續執行免除農民賦稅的政策。而這樣一來,一方麵要解決龐大的軍餉和日益增多的政府開支;另一方麵又要恪守許下的諾言,大順政權的財源就隻能依靠沒收明宗室財產、接收所克城鎮官府的微薄庫存、對明朝官紳實行追贓助餉了。而在這三者當中,最後一項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