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新朝新政(三)(1 / 2)

最後是《惠恩令》了。

《惠恩令》的一部分內容是新皇登基的常用套路。比如說:大赦天下、開恩科等。

而另一部內容就比較震撼了。在《惠恩令》中提出:永久取消人頭稅、取消徭役、逐步取消奴隸製等。而且開始提倡人口有限的流動。

值得注意的是,《惠恩令》中並沒有“免天下錢糧一年”的內容。不過因為取消了人頭稅和徭役,百姓的負擔其實已經大大減輕。

尤其是徭役,這是古代百姓的一個沉重負擔。但是由於官府也需要大量的勞力進行些“公共事務”,如果用銀糧雇傭勞力,那官府的財政壓力也將會變得很大,所以這也是古代的一大社會矛盾。

而大平朝雖然取消了徭役,但又規定了:每個男丁在一生中將服兵役三年,其實這也就是變相的一種徭役。反而是因為全民都要參軍的緣故,能盡量保證軍人的地位不會下降。而且大平朝的軍隊,也將采取職業的軍官、軍士加服兵役的義務兵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和動員能力。

至於取消奴隸製和人口有限的流動,無非是減少階級矛盾,鼓勵工商業的一個舉動。不過這些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吳世恭也就準備,規定一個期限,再逐步地施行這項法令。

而在《惠恩令》中,吳世恭首先采用了“華夏人”的概念。隻要是遵循“華夏正朔”的所有人,不分民族、膚色等。都是大平朝的子民,在大平朝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換句話來說:就是信奉中華價值觀,學習華夏文化的所有的人。都是“中國人”。這也是吳世恭模糊自己蒙古血統的一個舉動。

當然,不信奉中華價值觀的“蠻夷”,將不受到大平朝的保護。如果剝奪那些“蠻夷”的財產,或者俘掠他們為奴,那……反正自己可以想象。

宣讀和解釋了新法令以後,吳世恭開始宣布大平朝的新政和朝廷機構設置。

首先,吳世恭就明確了皇族的定位問題。之後。他就宣讀了一長竄受封的皇族成員名單。例如皇後薛雨霏、太子薛呈麟等。

比較滑稽的是,除了追封自己的親生母親以外,吳世恭還冊封了倆位太上皇、倆位太後。分別是自己的父親吳惟忠夫妻和嶽父薛濂夫妻。而其中父親吳惟忠續弦的那位新侯夫人,她的歲數竟然比吳世恭還小,不過這次照樣被冊封為太後。

不過在其中,還是有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太子薛呈麟的姓氏問題。這次他依然沒有改姓為“吳”。而這個問題,說得誇張一點,一旦處置不當,可能就會動搖國本。但是吳世恭依然未提,而眾文武也這麼含糊了過去,看起來也隻能延後解決了。

但是接下來吳世恭對於皇位的一些決定,就震驚了在座所有的人。

一、皇帝的退休製。吳世恭規定了:皇帝年滿六十將會退位,不再處理國事;

二、繼承人的次序和資格。皇位的繼承人將遵循嫡長子的規矩。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皇族成員和官員不能改變。

而即位的新皇帝也要遵循以下規矩:年滿十六周歲;通過文事武功的考核等。一旦不符合要求。就將成為“虛君”,由內閣暫時總理國事。內宮絕不可以幹政。如果皇位繼承人的智力和品格有重大缺陷。那就將順補等。

三、皇帝的退位製。一旦皇帝怠於國事或者胡亂理政,搞得民沸人怨,可由內閣提出彈劾,再由重臣通過,最後全民公決通過,逼迫皇帝遜位,交由繼承人順補。

這一製度,其實就是逼迫著皇帝勤政。而且要關心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民間疾苦。不再出現前明那種三十年不上朝或者木匠皇帝的奇葩。

四、全民公決製。每五年,全民都將對皇帝的執政做一公決。如公決的票數太低,將對皇帝做出:警告等處罰。當然,最高的處罰就是要皇帝遜位。不過還有一點,如果連續幾位皇帝都因為票數太低而遜位,那將啟動取消皇位的全民公決。

一旦這個全民公決通過,就將取消皇帝製,以後也將不再設皇位,國家將轉為共和製。所以說,吳世恭所創建的也就是個“最終皇朝”。

可以看出,如此重大的皇權改動,將對皇帝提出很高的要求,也是君權的一大讓步。不過吳世恭就考慮得比較遠,他是為未來家族的延續做準備呢。

吳世恭相信:憑著他開國君王的威信和能力,吳世恭本人和子孫這幾代人的皇位,應該是沒有威脅的。但吳世恭不能保證,將來皇族中不會出一個不孝子。與其到時候亡羊補牢,還不如現在就防微杜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