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公司一大群人就開始準備去此行最期待的地方————“海上花園”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市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如果想要到這島上去必須要坐渡輪。
公司所有人來到了廈門第一碼頭;這兒是市民專線碼頭,與鼓浪嶼一江之隔,廈門本地人去鼓浪嶼都從這裏去,當大家買好船票後,終於座上了傳說中的渡輪,這也是唐朝第一次見到大海,座上渡輪。
對於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島西南有一海蝕岩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為今名稱“鼓浪嶼”。鼓浪嶼島上海礁嶙峋,岸線迤邐,山巒疊翠,峰岩跌宕。
鼓浪嶼以建築為表、音樂為魂,融曆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處處鳥語花香,宛如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鑲嵌在廈門灣的碧海綠波之中,素有“海上花園”之稱。
這簡直就是旅遊的聖地,到處都是遊客,唐朝感覺這兒的原住居民生活條件太好了。和唐朝老家完全沒有可比性。
大家首先住進了一家酒店後,放下所有的行禮了,公司領導就對大家說道:自己行動。 然後大家都瘋狂的跑向了這個島嶼的各個地方。
而唐朝要去的就是看看日光岩;之前在客家人哪兒唐朝已經了解到了,在這座島嶼上竟然有築基期高手駐守。
想一想也是,這兒可以我國的南大門,緊令大海,為了防止海中的妖獸,必然這些按排了高手,聽客家人說,這兒的築基期高手也是去年才突破的,平時就在日光岩上修行。
據說日光岩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相傳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裏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
正是因為這兒日光充足,又是此島嶼的最高處,靈氣也是最足的地方,所以在這兒有很多修行者。
唐朝和阿熊站在日光岩山門處,首先入眼看到的就是由兩塊高達40多米的巨石一豎一橫相倚淩空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為鼓浪嶼最高峰。
在那巨岩峭壁上,有清代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係明萬曆元年江蘇丹陽人丁一中所書,這是日光岩最早的題刻。
左側為“鷺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間福建長樂人林铖所寫,兩者靠近,字跡相當,林铖署名特別大,大家都以為這是同一個人寫的,其實後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
上述三大崖刻,可以說是對日光岩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給唐朝和阿熊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光岩遊覽區由日光岩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岩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
進入山門後,道先便是日光岩寺,據說重修於明萬曆年間,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日光岩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