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早有預謀(1 / 2)

一張圓木桌旁,縣令羅清和縣丞牛桂山正在對坐飲茶,他們沒有絲毫的閑情逸致,有的隻是焦慮憂愁。

羅清:“沒想到啊,沒想到,季異這等得力幹將,竟然私放囚徒,犯下這殺頭的大罪,一定要盡快查清他的下落。”

牛桂山說道:“大人,我們正在查,隻是眼下還沒有確切消息,不過我預計他是去了三窟山。”

一聽三窟山,羅清心頭一驚,他知道這三窟山是天平教的聖山,裏麵聚集了一夥不可小視的起義軍,如今若是沒有韓全通將軍的圍剿,恐怕這桂水縣早就成了天平教的地盤。

“要是他入了天平教,可就難辦了 ,不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按照朝廷律令,先把他的家人抓起來再說!”羅清命令道。

牛桂山慢慢地小聲說道:“大人,今時可不同往日啊,您要三思。”

“在其位,謀其政,我作為一縣的父母官,上應對得起朝廷,下應愛護好百姓,對於違法犯罪之人,即便曾是我的親信,也要嚴懲不貸,你不要有什麼顧慮,盡管去辦便是!”羅清一臉嚴肅地說道。

牛桂山見此狀,也不便多說什麼,應聲允諾後便退下了。

牛桂山與羅清共事以來,意見多有不合,由於身為下級,並沒有什麼話語權,所以隻能照辦,這期間不免遭受委屈,雖然如此,但是牛桂山始終打心眼裏敬佩羅清,因為羅清不僅是嘴上說的忠君愛民,現實中也是百分百這樣做的,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兩人的意見衝突,在於牛桂山認為羅清不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在他看來,如今在官府當差可是高危職業,先不說大流寇王成和天平教楊義,單說朝廷這邊,眼下黃河泛濫,民不聊生,本應是救濟百姓時候,而朝廷因為內憂外患,不僅無力求助,還要殺雞取卵,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賦稅徭役,這已經使得一些縣的百姓起兵造反,而桂水縣早晚也會有這麼一天,到時候這幫亂民肯定會拿自己和羅清的人頭來祭旗。

牛桂山嗅到了危險,但因為天下大亂,自己也無處可逃,便也想和某些縣令一樣,與其被動等死,不如主動造反,可他並不敢做眾矢之的的頭領,於是便開始物色合適的人選,在此期間季異逐漸進入了他的視野,為了穩妥起見,他參考《孫子兵法》中所闡述的,要判斷交戰雙方孰強孰弱,需重點分析“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方麵的思路,將自己和季異在這些方麵依次進行了比較。

一曰道,所謂道就是能使眾人上下同心,換句話說,就是有號召力,能將大家擰成一股繩,同生共死,不畏艱難。牛桂山清楚自己在這方麵遠不如季異,在縣衙裏裏麵,季異的職位雖然比自己低,但是影響力要比自己強,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拉上季異一起幹,總是辦得又快又好,至於官府之外,自己更是相形見絀,季異豪爽大度,樂善好施,廣交各方豪傑,其聲望遠非自己能比。

二曰天,即四季變化,晝夜寒暑等天氣情況。

三曰地,即地勢高低,道路遠近等地形情況。

這二、三條便是天時地利,牛桂山自幼飽讀詩書,對此頗有研究,相信自己對這兩方麵的理解能勝過季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