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灑落,無盡的思緒瓢潑在十二歲的顧秋心中。他發現在他擁有一個過分嚴格卻又不失慈愛的父親的同時,又有一個十分疼愛自己卻又不失嚴格的母親。正如無邊春雨一樣,溫柔地嗬護著幼苗的成長。顧秋就好比是一棵大樹,既有似父親般的強風暴雨,磨礪他使他成長,又有似母親般的柔風細雨嗬護著他,使他不至於被打倒。
憶往昔,總是潸然淚下,今日顧秋休假,沒有出門,隻是靜靜的倚在窗邊想些什麼,想到母親,顧秋的淚水不自覺地從眼角流下,沾濕了衣襟。這沾濕的衣襟,反倒勾起了顧秋的某些回憶,讓他忍不住哭的更大聲了些。聲音太大了,顧秋的父親也聽到了,他理解顧秋為什麼要哭,他曾經也感受過那難以言說的疼痛。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著,卻在某一刻停留。
雨水時節,潤萬物而無聲,有戀人成雙成對,細雨中纏綿;有友人撐傘觀雨,譜雨成畫、譜畫成詩;有人思念已故的親人,悲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打濕的衣襟不似那春雨卻能勾起顧秋對已故的母親的思念,孔子曾言道:“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出自《孝經 紀孝行》,釋義:孝順的孩子侍奉父母,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愉快和悅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愁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盡悲哀心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顧秋想到小時候母親在父親訓斥他之後悄悄帶給他一些新鮮玩意兒,讓他開心不少,還在他不高興的時候溫柔的抱起他,講一些神話或者民間故事給他聽,聽到那些故事,念書的枯燥能夠緩解一大半,顧秋非常喜歡和母親說話,因為無論什麼時候,顧秋講什麼話,她都耐心仔細地聽,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是能驅散一切的笑容。
那一次,葉舍唯一被顧父驅逐那一次,顧秋因為葉舍因自己受罰、父親的不講情麵、自己對自己行為的懷疑,心情五味雜陳,回到家後,顧父沒有說一句話,顧母光是看二人的臉色便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起初沒有說話,等到顧父離家辦事去,才將顧秋喚至跟前,關切地問:“兒子,你今天是不是惹你父親生氣了?”語氣不重卻又狠狠地砸在了顧秋的心上,顧秋沒有說話,眼淚奪眶而出。自己被好友理解的心情、被父親的無情壓迫到喘不過來氣的心情、好友被父親驅趕的心情、無限失落卻又有母親關心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那一個晚上顧秋的所有眼淚。
那一次,顧秋自己作了一篇文章、名曰《仙牢賦》,其文曰:陣陣高山,緩緩仙牢。隱山匿水,遮天蔽日。知仙牢山之美名,賞仙牢石之堅挺。仙牢鎮上多英才,塵世莫無此絕間。流山訴水心中事,浮雲提點星辰來。夜不熄燈火,晝不辭辛勞。勤勤懇懇,朗朗書聲悅耳明;安安靜靜,嫋嫋炊煙入人心。賞仙牢之美景,讚仙牢之美人(此處美人指的是德行美好的人,並不是主角談戀愛了啊親,他那時候還沒有十歲)。挑孤燈看煙火,邀好友品佳茗。收筆墨於此處,斂孤心於此地。
顧秋先是將此篇《仙牢賦》呈給父親,顧父對此篇是認真看了的,但認為他的文學造詣還不算高,不能給出太高的評價,隻是將該篇文章進行了諸多批改,並未給出過多讚美性的評價,顧父的心裏始終堅持著嚴父出孝子這一準則,對孩子的仁慈就是對孩子的未來的不負責(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是太合理),顧秋強忍著自己的不服和傷心的心情,來到了母親跟前,請求母親對他作的賦進行評價,顧母人認認真真看完後,在賦的後麵題寫了這樣八個字:文傳靈秀,亦需改進。顧秋在看到前半句話後十分開心,看到後半句話後也是明白了父親為何給了他那麼多批改,這中肯的評價沒有像顧父那樣打擊顧秋的積極性,沒有讓顧秋就此失望,不再去想作賦這件事情,而是給了顧秋積極的反饋,讓顧秋知道自己是真的“亦需改進”而不是“毫無用處”。這也是顧秋自父親在那日元宵節後、自己的生活變得枯燥無味之後讓顧秋保持進取得動力來源。
莫不說那天不講人情,偏偏帶走了顧母這賢妻良母。隻留得父子二人共飲傷悲。真可謂是無邊春雨細如絲,水潤千秋傳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