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丘什金殺人動機是什麼?探討一個連環殺手的殺人動機,不可避免地要回溯他的成長途徑。
皮丘什金出生在1974年的莫斯科,不到一歲,父親就拋妻棄子離開了他們,皮丘什金和母親相依為命。
為了生計,母親不得不四處打工,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後來皮丘什金被母親送到一所寄宿學校,這所學校專門收留窮苦兒童和孤兒。環境惡劣,隻不過是有人看著孩子,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已。
在學校裏,皮丘什金接觸到的是庸俗下流的信息,大孩子欺負年紀小的孩子,皮丘什金也被同學們欺負排擠,時間一長,皮丘什金越來越孤僻,心裏充滿了孤獨和憤怒。
後來皮丘什金的祖父知道了這一切,把他接了出來,悉心照料,皮丘什金也慢慢開朗和陽光起來。
不過好景不長,祖父去世了。再也沒有人關心皮丘什金了。
在孤獨之中,皮丘什金慢慢長大。他和母親的關係也不和睦,甚至有些緊張。
18歲的皮丘什金畢業,當兵,工作,一切似乎是按部就班,但是一切又讓皮丘什金感到窒息班的壓抑。
年紀輕輕的皮丘什金染上了酒癮,還因喝酒誤事丟過幾次工作。
1992年,皮丘什金原本想去考警察,可是因為體能檢查不過關沒有考上。這一年,皮丘什金第一次殺人。他把自己的同學——也是自己的情敵推下樓——死者當場死亡,警方最後以意外結案。
但是皮丘什金在這一次殺人過程中卻體驗到了一種“奇妙”的快感,這種快感除了殺戮帶來的成就感和釋放之外,還有一種挑戰警方權威的得意。
這件事之後,原本自卑的皮丘什金突然變得自信起來。後來他找到了工作,過上了一份穩定的生活,但是沒有人知道,皮丘什金心裏的猛獸已經出籠,正在等待合適的時機去品嚐嗜血的快感。
九年之後,皮丘什金再也忍不住了,他渴望再次體會如“初戀般的感覺”,體驗對自己來說危險又美麗的快樂。
於是,一場橫跨5年之久的連環殺人案拉開了帷幕。
但是,有網友會問為什麼皮丘什金會等九年之後才開始殺人呢?有心理學家認為,第一次殺人,皮丘什金雖然躲過了警察,但是他內心還是有害怕的。或許他需要用時間來調整自己害怕的心態,一旦他徹底消化了這種心態,就會再次殺人。
皮丘什金在後來警察審問時,曾經說實際上他知道瑪莉娜·摩斯卡約娃給兒子留的字條上有自己的名字和電話。
他說“我一直在想:是殺了她還是放棄這念頭?最後,我決定冒一次險。畢竟當時我已在那種要殺人的情緒中了”
小編猜測也許是皮丘什金在童年渴望母親的陪伴,在看到瑪麗娜對兒子如此關心,或許是共情,覺得自己被母親拋棄,看到自己要殺死愛孩子的母親多少是內心愧疚吧,但是凶手還是動手了,但也因為自己的惻隱之心而讓自己留下了把柄,最後被警方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