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料,也稱佐料,是指被用來少量加入其他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一些調味料在其他情況下被用來作主食或主要成分來食用。例如洋蔥也可以為法國洋蔥湯等的主要蔬菜成分。
從來源上,多數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少數為動物成分(例如日本料理中味噌湯所用的幹柴魚)或者合成成分(例如味精)。從調味料所添加的味道上分有酸、甜、苦、辣、鹹、鮮,麻。添加的香氣上有甜香、辛香、薄荷香、果香等。從技術手段來分,古代多為天然調味料(例如鹽、豆油、糖、八角),而今國人多用複合調味品料(味精、雞精、雞粉),國外多為通過高科技提取的純天然調味料
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內不同地區的烹飪流派,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調味料為標誌。例如興渠僅在印度部分地區使用。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和文化中最常見的調味料是食鹽。
各個地區可以用不同的調味料達到異曲同工的結果,例如東亞的蔥和歐洲的洋蔥、中國古代的醋和西方古代的酸葡萄汁(verjuice)。
同一種調味料在不同地區的用途可以截然不同。肉桂類香料在東南亞(以及意大利某些菜肴中)用來給肉類調味,在歐美則是加入甜品中。
在曆史上,各地區之間的物產和文化交流也會改變上述習俗。在15世紀之前,中國菜調味的辣味主要靠花椒、胡椒、黃芥末、茱萸,歐洲烹飪主要靠胡椒、青芥末。地理大發現將原產美洲的辣椒傳播到其他地方,成為主要的辣味調味料。
列表
有效成分為簡單化學品的:食鹽、白糖、味精、白醋。
單一植物成份,幹用:胡椒、花椒、幹薑、辣椒、八角(大茴香)、丁香、月桂葉、肉桂、桂皮、陳皮、小茴香、檸檬葉、薄荷、香草、豆蔻、九層塔、百裏香、茶葉、迷迭香、薰衣草、鼠尾草、番紅花(藏紅花)、甘草、紫蘇、芝麻、麻油、芝麻醬、芥末、興渠、食茱萸、羅望子(Tamarind)、玫瑰香水、石榴、香茅。
混合
多種成分
固體:五香粉、十三香、咖哩粉、七味粉、雞精、味精、雞粉
調味料
流質:番茄醬、喼汁、鹵水、蠔油、XO醬、HP醬、濃縮湯料、辣鮮露
調味料
醬類:醬油、醬、魚露、蝦醬、豆豉、麵豉、南乳、腐乳、豆瓣醬、味噌。
酒類:料酒、味醂、釀造醋。
常見介紹
1 食鹽、白糖、味精、醋
2蔥、生薑、大蒜、洋蔥、辣椒、蝦夷蔥、韭菜、香菜、香芹、辣根、山葵、白鬆露菌。
3 胡椒、花椒、幹薑、辣椒、八角、丁香、月桂葉、肉桂、桂皮、陳皮、小茴香、大茴香、草果、檸檬葉、薄荷、香草、豆蔻、九層塔、百裏香、茶葉、迷迭香、薰衣草、鼠尾草、番紅花、甘草、豆蔻、紫蘇、芝麻、麻油、芝麻醬、罌粟籽、芥末、興渠、食茱萸、羅望子(Tamarind)、薰衣草、玫瑰香水、石榴、香茅。
4 五香粉、十三香、咖哩粉、七味粉
5 番茄醬、喼汁、鹵水、蠔油、XO醬、HP醬。
6 醬油、醬、魚露、蝦醬、豆豉、麵豉、南乳、腐乳、豆瓣醬、味噌。
7 料酒、味醂、釀造醋。
調味品的曆史沿革,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第一代:單味調味品,如醬油、食醋、醬、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時間最長,跨度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