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章 帝國時代 三(2 / 2)

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裏,凡是有點頭腦的安南人,都使用漢語、寫漢字、稱自己為漢人,古籍記載的安南人竟然憑空消失了,惹得後世的考古學者又是忙碌了千百年爭吵不休。

安南國王和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被押解到南京後,向皇帝呈遞了將安南獻給中華帝國的文書,而他們則表示願意在帝國中為一介小小的平民足矣。

對於安南國王和大臣亡羊補牢式的行動,帝國司法機構毫不為之所動,繼續按既定法律程序進行審判,經過法庭宣判他們的戰爭罪犯身份,並判處死刑。

皇帝親自出麵,除了個別參與進犯南京的人必須被處死外,對其他罪責較小的安南戰爭罪犯們予以特赦,並給予安南國王在南京能小康生活下去的一筆金錢。

楊光這樣的安排,完全是出於一副千金買馬骨的原因,因為日後中華帝國要麵對更多的小國,將會有更多的領土並入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有安南國王這個榜樣存在,事情就順利得多了。

孫可望、劉芳亮、薑瓖三人率大軍在安南為帝國開疆拓土,不但成為了英雄,而且還順便為自己大肆劫掠發財致富,直至帝國宣布那裏是帝國神聖的領土,受帝國法律保護,才改弦更張,停止殺掠。

當然,也有習慣了殺掠,藐視帝國法律,繼續殺掠的,但這正好給了帝國削弱軍閥的理由。

看到了帝國內部繁榮昌盛,帝國研發的武器越來越神奇,年歲漸增的孫可望等人,根本沒了當年要當皇帝的心思,在撈夠了之後,紛紛開始約束自己的部下要遵紀守法,安心享用劫掠來的財富。

在征服安南的時候,名將李定國也率大軍西進橫跨萬裏流沙掃平天山周邊部族,為帝國收複萬裏疆域,立下不世功績。

一直鎮守在雲貴高原的劉文秀著急了,一連十次上書楊光,聲稱自己歸順帝國以來,寸功未立,申請由他率兵征服緬甸及周邊部族。

對於帝國將領的這種積極進取心態,楊光深感欣慰,同時心中也暗中更加警惕各地形成新的軍閥集團,危害帝國的安全。

經過深思熟慮,楊光親自書寫聖旨批複,以要對歐洲洋夷展開報複為由,對帝國周邊區域作了一係列的軍事上、經濟上的安排:

將薑瓖由安南調往雲貴,與劉文秀一同征服西南,打開通往印度洋的通道,並伺機進取印度,消滅歐洲洋夷在印度的統治。

劉芳亮留在安南要為帝國疆土穩定繼續努力,持續橫掃安南周邊不服帝國統治的部族,保護帝國商隊和移民。

李過則從倭國抽身南下,與海軍第一艦隊互相配合,收複荷蘭人占領的台灣島,孫可望與海軍第二艦隊配合,進攻呂宋群島,驅逐西班牙人。

擺平台灣、呂宋之後,李過、孫可望兩軍會合南下南洋群島,與帝國海軍一起為帝國開拓更大的海洋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