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報道的感想(1 / 1)

今天在網看了兩篇報道,首先是關於黃金周沙漠探險的,這方麵這幾天很熱,雖然已經過去幾天了,但比較具體的消息還是要逐漸披露出來。另一個就是吉林省通化市一個煤礦發生事故,記者采訪被群毆,有感而發,說上兩句。

沙漠探險這個東西基本上都是城裏的人比較感興趣,大家衣食無憂,甚至有些無聊,去玩些刺激的東西,這要是讓那些負責救援的當地人來想,純熟吃飽了沒有事情做。我當然不是聲討去探險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尋求一種所謂體驗式的經曆是必然的,國外的探險比這還多,但沒有這麼盲目的。最少自己的身體是要有把握的,就算你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要考慮同組的夥伴,相信沒有人會在自己身體不適的時候大義凜然的說“把我扔在這裏等死,你們趕快走”,這種身體上的東西即便不是到醫院去檢查也應當心中有數。最起碼的,自己的體力如何,能背多少東西,忍饑挨餓的能力如何,平時一天喝多少水,有沒有心髒病,是不是容易中暑等各種情況也是清楚的。大家去幹的是探險,已經很清楚了不管你怎麼“探”,還是有危“險”的,千萬不要有征服大自然的想法,而且還要非常虔誠的祈禱它老人家不要發脾氣,要不你是沒得玩的。探險和遊玩是兩個概念,千萬不要有太休閑的想法,新疆車師古道走失的團隊裏麵居然有5個孩子(最小的隻有6歲),我比較欽佩他們的父母。

再說一下有關救援的事情,大家有沒有注意這次救援的人是什麼人?內蒙古的是當地警察、其他愛好者,新疆的是武警、公安、石油管理部門。說白了這些人救援是副業,不是專門幹這個的。當然幹久了也有些經驗,而且當地人對地理環境比較熟悉,但這隻能保證盡快的找到被救援對象,卻難以處理諸如被救援對象身體不適的情況。有看過《絕嶺雄峰》、《極地救援》這些電影的朋友應當記得,必要的營養品和藥品是探險過程中的救命符,理想中的救援人員應當是既能上天入地,又能治病救人,這個要求有些高,但是一個方向。我們現在黃金周旅遊旺盛,並且向多元化發展,這個方麵還是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的。專業搜救隊伍的建設體現了生命與金錢之間的平衡關係,是很考驗政府良心的事情。西藏的登山隊有這麼些意思,比較成功的搜救任務幹了幾次了,即便沒有搜救成功也不是他們的責任,畢竟攀登諸如珠峰這些地方死亡率比較高(聽說有30%左右)。

在今天的報道裏我最關心的是內蒙古當地負責搜救的警察,以下是一個網友的原話(好像是現場一個隊的隊長):“我們當時還在感歎這些警察很不容易,歲數都很大了,四五十歲了,沒有任何專業裝備,隻是當地人,實際上他們都沒帶什麼水,隻是在沙漠裏苦走,這麼爬。”看到這裏我有種想哭的感覺,我是窮地方出來的,知道這些人大概有多少錢嗎?一個月就幾百塊錢(還要看地方財政有沒有困難,能不能按時發),幹的是搏命的工作。大城市的學生哥是媽生的,這些老警察就是石頭裏蹦出來的?你背著帳篷、水、GPS一大堆東西,他們赤手空拳去救你?不就是因為他們是生長在這個地方,而你生長在另外一個地方嗎?一個網友不幸遇難有多少人感歎,而假如他們犧牲了又有多少人知道?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多關注一下他們,如果有能力的網友在網絡上號召一下,多給他們一些幫助。

另一個新聞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看了沒有,記者被打好像已經不是新聞了,但這次有些不同。以往都是地方政府保護或是遮掩,這次地方上的政府、司法機關很關注,但暫時也沒辦法。這是為什麼?因為這家煤礦屬於礦務局。這種單位大家可能還不是很了解。在我的老家東北,這種單位很多。這些單位不歸地方政府管,直接歸屬中央各部委管理。而這些單位動輒管轄上千平方公裏的土地,十幾萬員工,幾十萬人口,說是單位,裏麵學校、醫院什麼都有,有的還配備了公檢法係統,單位的領導可能和市長平級,甚至還有副部級的,這讓地方政府怎麼管?我上中學的地方,不大的一個小鎮,也就十幾萬人口,整個是三不管,裏麵分為三大部分:地方政府,上麵是咱們平常所知道的縣、市、省;農管局,這個大家可能聽說過,其實就是當初十萬抗美援朝轉業官兵和知青上山下鄉去的地方,這部分不歸地方管,上麵是農墾總局、農業部,農管局的領導和地級市的市長平級,小鎮的地方政府自然是沒法管了;還有一個化工廠,有上萬的職工,聽說還生產武器、zha藥什麼的,直接歸輕工業部管。所以這個小地方假如發生了什麼事情,地方政府首先不是想著怎麼處理,而是先要明確,是哪部分的。有的事情想管也管不了。這也就可以理解報道裏的事情了,地方政府極度關注,但遼源礦務局是多大的級別?這些東西說起來複雜,其實也很簡單,企業辦社會不僅加大了企業的負擔,還使地方行政和司法管理矛盾叢生。這恐怕是東北很長時間都難以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