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突如其來的告別(1 / 2)

京城醫療圈都知道袁院長的手術台是多難混。

想上他的台,不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想都別想。

他這大手一揮,直接就讓多寶跟台,史無前例,連王教授都驚呆了。

許多寶當然ok啦!在學校實驗台模擬操作跟玩過家家有什麼區別,沒意思的很。

話說回來,在七十年代,多寶還是第一次進正規醫院的手術室。

怎麼說呢,有一種野路子終於要轉正,外加小人得誌的感覺。

形容不貼切,反正就是偷著樂。

“這台手術是膽囊切除術,患者四十五歲,男性,反複腹痛就診 ,經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

結石堵塞膽管引起了劇烈腹痛,現在進行開腹膽囊切除術。你來說一下手術步驟。”

這場考核從多寶進入手術室內就開始,袁院長全程沒有提示和解說,看似一直在忙著術前準備,其實暗地裏觀察多寶的一言一行。

但凡有一點差錯,多寶都會當場被趕出去,這就是袁院長的規矩。

到目前為止,多寶的表現可圈可點,即使袁院長再挑剔,也不得不承認,他在多寶這個年齡的時候,不如她。

唯一能挑出毛病的地方就是多寶表現得太專業太熟練,與年齡不符合,與成長背景不符合。

因為某些曆史原因,多寶在兩次救災中的表現被封存在檔案中,以至於現在醫學界對她的認識存在嚴重的信息差。

“手術步驟主要分兩步,第一步找到膽囊管,然後切掉,第二步把膽囊從肝髒上剝離下來。”

膽囊的位置跟肝髒是緊緊聯係在一起,所謂的“肝膽相照”。找到肝髒就能循跡摸到膽囊。

膽囊長得像個氣球,開口處就是膽囊管,找到袋子開口處切掉,手術大體就完成了。

膽囊切除手術在後世隻能算是外科常規手術,甚至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可以做到微創。手術切口小,過程快,出血少,術後恢複時間短。

但現在腹腔鏡技術尚未成熟。

現在是 1977 年,而世界上真正有臨床意義的第一台腹腔鏡下手術發生在1975 年,由巴西的一位醫生完成。

總之,腹腔鏡手術離進入國門還早著呢。

“步驟沒問題,看來你平常沒少用功,就是不知道手上功夫如何,今天你且在旁邊看著,術後我會就手術過程的一些情況進行提問,你要有心理準備。”

袁院長提前給多寶打預防針。

“明白,我會好好觀摩手術,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多寶認真保證。

“小師妹,不用緊張,老師一向嚴格,我們都是一路被罵過來的,今天老師對你的態度可以算的上和藹可親。”

說話的是今天的主刀醫生周冰,也是袁院長目前最小的徒弟。

如果多寶入門的話,他就可以從小師弟變成小師兄,多好!

“周醫生,我不緊張,老師也很好!所謂嚴師出高徒,嚴格一點不容易出錯。”

周冰勸人不要緊張,其實緊張的是自己。這台手術決定了他今後是否能獨立撐台。

十年前他剛大學畢業,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就遇到了動亂,跟著老師下了鄉,一走就是十年。

嚴寒酷暑,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他依然堅持夢想,偷偷給受傷的動物動手術,鍛煉手感。

如今隨著老師一起進入京城最大的醫院,他非常滿足,同時也忐忑不安。